朱紅志,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鎮人,現為四川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員,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民協會員,綿陽市民協會員,北川羌族自治縣政協委員。
水磨漆,故名思義——就是用水磨制作而成的一種漆器工藝,它具有其他漆器工藝所沒有的特點,而北川水磨漆更加獨具特色,用它涂裝的各種精湛的工藝美術品暢銷國內外,為世人所欣賞,古今中外享有盛譽。
羌漆歷史悠久,可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的夏商時期。《史記》記載:“漆之為用也,始于書竹簡,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畫其內”。而北川是大禹故里,據此可知,古羌水磨漆工藝在北川民間流傳了5000年歷史。
“作為羌族的后代,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繼續深入挖掘傳統漆藝精髓,探索漆器傳統文化的精神、堅守傳統漆器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保持羌族傳統文化及傳統工藝技術的延伸和創新?!敝旒t志這樣說道。
朱紅志與漆結緣,是在1979年的一天,他看著漆工師傅在家具上刮灰、拿著排刷刷漆,覺得他們的動作很好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一種律動的美感在里面。他認認真真地看著,心里暢快至極,一種念頭朦朦朧朧地在心里蠢蠢欲動。這是他第一次見識大漆,第一次感受到大漆的美,就在那時,大漆已經在朱紅志的內心里種下了不平凡的種子。
在1984年,他正式拜張福壽為師學水磨漆,他是朱紅志學水磨漆的第一位師傅。水磨漆和普通漆藝不一樣。做水磨漆要留厚灰,有獨特的打磨功夫,最主要的區別還是做水磨漆必須會繪畫,要有美術功底。開始學水磨漆的時候,他白天干活,晚上就練畫畫,大概用了兩年時間,終于掌握了做水磨漆的基本技法。
羌族水磨漆器的制作大致分為七個主要階段,即打坯、背布、上灰、水磨、上漆、繪制、拋光,所有工序皆由手工操作完成,其工藝涂層要求較高,技術難度大,周期長,每道工序細致復雜。尤其是蓋面漆畫要求在濕漆涂層末干前的半個小時內即興創作完成,與其它漆畫用已繪制完成的畫稿轉印到漆胎的方法相比,其難度更高,最后所制成品有亮如鏡、細如綢、畫如生的質感。多年的練習創作,讓朱紅志的技藝早已爐火純青。
在2009年10月,朱紅志的水磨漆藝被列入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經過他的多番努力,朱紅志3000多平方米的廠房逐漸修成,水磨漆器的加工生產開始走上正軌。后來,朱紅志還有了自己的古羌水磨漆工藝傳習所,用以培訓和展示水磨漆藝。
作為一名非遺手工藝匠人,朱紅志將繼續深入挖掘羌族傳統漆藝精髓,探索漆器傳統文化的精神、堅守傳統漆器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