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煒剛,漆藝世家,汐堂堂主,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漆藝專業委員會主任。
利用天然大漆修復器物,在我國是一項傳統工藝,如膠似漆——足以說明大漆的優越粘結性能,古人云“如膠似漆”,就是描述漆和膠一樣有很強的粘合作用,傳統工藝中,古琴、家具等的合縫工藝,都會運用大漆粘接,破碎的陶瓷、斷裂的木琴等,也可用大漆進行粘接修復。
我國的先民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掌握了大漆的粘性,用大漆粘結竹木器,成為最為理想的粘接劑。
結緣漆藝文化,探尋歷史遺珠。段煒剛作為傳統漆藝修復技術的傳承者,一直在以他的個人努力踐行著這項使命。
“傳統漆藝修復技術,是在大漆表面施上金粉或金箔的技藝,金是美化,漆是根本,用世上最貴重的黃金精心修繕缺陷,面對不完美的事物,化殘缺為美,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在無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對美的向往,感物生情免不了讓人為之心動。”段煒剛緩緩地說道。
他在開始修復時,首先看器物,如果是有缺口的話,就用漆灰將缺口添補上,如果是裂縫的話,就用漆調的粘合劑將其粘連起來。接下來在灰底做完后上黑漆,打磨,在表面畫上自己的圖案。有的人喜歡色漆,有的人喜歡肌理效果,有的喜歡描金,都因人而異。
無論用什么方法來修復器物,更多的是對曾經美好時光的一種回憶,記錄這些器物曾經陪伴我們一路走來的痕跡,能讓我們觸景生情,這些承載太多情感的器物可能已經不再是一件普通的器物了,而是每一位手藝傳承人精神的寄托。
讓漆藝修復技藝順利地傳承下去,是段煒剛一直堅持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