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石,女,1963年出生于遼陽,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畢業。2004年與遼陽市志同道合的剪紙愛好者創建了遼陽市剪紙家協會,現任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剪紙學會副會長,遼寧省、黑龍江省剪紙聯誼會副秘書長,吉林省滿族剪紙研究會會員,遼陽市剪紙協會執行會長兼任秘書長,遼陽市政協委員,遼陽市民革婦女工作委員專委會委員
剪紙作為中國一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被稱為刀尖兒上的藝術。它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手工技藝。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剪紙藝術在無數手工藝人的發展推動下,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場面,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中國剪紙非遺文化傳承的事業中來,張金石也在用她的實際行動證明著這一切。
張金石自幼受到母親滿族剪紙的熏陶和影響,對剪紙從有興趣到酷愛,尤以剪紙為重,逐步發展為將書法繪畫之長與剪紙參悟融為一體,注重美術黑白灰與書法線條運用到剪紙當中,經過多年來的苦研,形成了自己百剪不變的獨特風格,更具民俗剪法的隨意性和創意性。
“剪紙現在已經是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種全身心投入到藝術中的感覺讓我的思想得到了不斷地升華,而我也把中國傳統文化都融入進了我的作品之中,只有文化的浸染,每一件作品才能真正地被賦予靈魂,完成后給人以不同的藝術感受。”張金石說道。
她通過多年的探索研究相應得到了各級領導與同仁的認可,并在國內外以及各省市剪紙大賽榮獲各個項獎。先后獲得金獎和一等獎的作品若干個,銀獎和二等獎的作品若干個,銅獎和三等獎的作品若干個。
1992年7月其作品《豐收時節》參加佳木斯剪紙研究會成立展榮獲一等獎;
1997年10月作品《歡慶》參加黑龍江美術家協會、剪紙專業委員會舉辦的慶祝黨的十五大召開暨香港回歸剪紙展獲三等獎;1999年12月12日其作品《歡樂頌》榮獲慶澳門回歸剪紙藝術展金;2001年3月其作品《富》獲得“中國民俗風情剪紙大賽”優秀獎;2002年7月作品《賀》在慶祝黨的十六大召開剪紙作品展中獲得金獎;2003年10月1日,作品《喜花一組》榮獲第五屆中國黑龍江剪紙藝術節舉辦的全國剪紙展銀獎,作品出版于《中國剪紙選集》入典史書,并永久收藏在藝術館;
2004年9月作品《紅樓寶釵(13幅)》榮獲第七屆中國藝術節金獎,同時作品入編中國剪紙藝術博覽書中,并被溫州民俗館收藏;2004年10月作品《寶釵撲蝶》榮獲全國剪紙邀請賽金獎,作品入編中國剪紙藝術書中;2005年7月作品《百壽圖》榮獲遼寧“中光大杯”民間剪紙展金獎等等......
同時她的作品被多家刊物刊登發表,電臺報社都進行過報道、曾到過俄羅斯、港、澳、臺、非洲-馬達加斯加、津巴布韋、博茨瓦納、韓國、泰國表演民間手工剪紙,作品受到海內外藝術愛好者青睞和收藏。
張金石在不斷提高自身剪紙技藝的同時,致力推進遼陽地區剪紙藝術的普及、傳承和發展,自2003年創立金剪民間藝術發展傳播中心,2004年創立遼陽市剪紙家協會之后,她便活躍于社區、學校、村屯,奔波于剪紙愛好者之間,為剪紙基地、剪紙班的學員們傳授剪紙技藝。她還于2011年7月參加了郭明義愛心團隊遼陽分隊,用自己的剪紙作品為群眾送去了愛心。
一把剪刀裁剪的是一種情懷,一張剪紙充滿了她的祝福,而張金石也希望自己的每一件剪紙作品都擁有藝術之魂,讓中國剪紙藝術真正地鮮活起來,順利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