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軍,男,漢族,1976年10月24日出生,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許灣村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樂桃木雕刻”代表性傳承人,擔任運城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首批三晉英才,國際注冊工藝美術大師,芮城縣工藝美術協會會長。
桃木在我國古代被稱為“神木”,民間有“陽剛之木,五木之精”的美譽。《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它具有鎮邪驅鬼、祈福納祥的功能,被人們視為平安、吉祥、長壽的象征,在我國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方面有著重要的位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桃木文化。
桃木避邪之說源于夸父追日,傳說夸父追日臨死前將神木拋出化成了一片桃林,因此桃木成為用途最為廣泛的驅邪制鬼材料,中國最早的春聯便是用桃木做成,可見其在民間文化和信仰上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千百年來,以桃木降百鬼的傳說可謂豐富多彩,而以桃木為載體雕刻而成的工藝品也被賦予鎮宅、納福、辟邪、招財等吉祥寓意,形成獨具特色的“桃木文化”。桃木常被制成劍或各種精美吉祥飾物、器具,或佩于身,或置于室,或擺于案......桃木雕刻工藝也就應運而生了。
永樂桃木雕刻發源于芮城縣,芮城地肥水美,人杰地靈,早在180萬年前,華夏先祖即在這里繁衍生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祖庭永樂宮和西侯度及匼河古人類文化遺址就位于芮城縣境內。
“受民俗文化、道教文化的影響,永樂桃木雕刻應運而生,綿延千年,不斷地發展繁盛。桃木是中華民族吉祥的象征,桃木雕刻技藝既體現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又承載著道教文化的內涵。永樂桃木雕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桃木劍。”李艷軍這樣說道。
李艷軍,自幼受祖父口傳身教,愛好雕刻,他在1995年起開始在家里從事桃木劍雕刻工藝,1998年與永樂純陽觀旭陽道人學習道教文化與雕刻,1999年在芮城縣永樂純陽觀桃木文化研究所工作,2006年在永樂鎮開永樂桃木作品店;2008年又跟隨崔至尊道長學道,2010年成立芮城縣永樂理天桃木雕刻坊;2014年成立芮城縣理天木雕文化研究所;注冊“呂祖”、“永樂木雕”兩個大商標。
永樂桃木雕刻技藝流程繁多,工序復雜,要求特別嚴謹。以桃木劍制作為例,一把純手工桃木劍的制作需要經過選料、下料、浸泡、煮燙、烘干、造型、設計、精雕細刻、打磨、修補、刷漆、拋光、開光等20多道工序。
俗話說“三分手藝七分家具”,這個“家具”就是雕刻使用的工具。李艷軍雕刻工藝中使用最多的就是鏟刀,是其所有雕刻工具中的工具之王。桃木劍雕刻的鏟刀有平鏟、半圓鏟、三角鏟和槽鏟四種,雕刻工藝充分體現在對各種鏟刀的靈活運用上。
現在的芮城永樂桃木雕刻工藝十分成熟,屬于深浮雕與圓雕、鏤空雕三者的結合,適合各種造型的雕刻,特點是刻后必須精心打磨,不顯露刀痕,最后浸刷桐油,所以品種較多,影響較大。
從藝多年,李艷軍獲獎無數,2013年,“呂祖九龍劍”榮獲山西省首屆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銀獎;2014年,呂祖桃木文化桌榮獲“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銀獎;2015年,呂祖雌雄劍、呂祖桃木劍在第二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分別榮獲兩個金獎;2017年,龍鳳桃木劍榮獲第十一屆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暨2017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
為了響應國家非遺進校園活動,李艷軍又多次進(藍天小學、七一小學、芮城縣三中學、芮城縣四中學、芮城縣五中等學校)共計20多次,讓孩子們從小深度接觸和了解了永樂桃木雕刻文化。
作為永樂桃木雕刻技藝傳承人,未來他將培養更多的年輕的雕刻人才,全方位展示桃木雕刻的工藝流程和文化內涵,把永樂桃木雕刻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