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中國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中國考古01號”在重慶下水,據悉,該船計劃中的首航是遠赴西沙群島開展考古調查。此外,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我國第一次組織專業機構對南沙群島海域水下文化遺產進行了調查,“南海I號”考古發掘全面啟動……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碩果累累。近年來,與海洋相關的各類新聞不斷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但大家對水下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大多還停留在表層。我國擁有30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域、1.8萬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和豐富的內陸水域,蘊含著種類多樣、數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遺產。當下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保障國家海洋權益息息相關,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亟待被社會各界重視。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曙光表示,盡管在某些具體工作上,我國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從總體水平來看,從管理體制、人員構成、法制環境到人們對水下文化遺產的關注,都還遠遠不夠。
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模式
談到目前世界各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模式,劉曙光稱,世界各國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模式,可以概括為三種,一種是國家主導的模式,一種是非政府組織的模式也即所謂的NGO模式,還有一種模式是商業打撈的模式。政府主導的模式主要是一些海洋強國在做,“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文化傳統非常深厚,二是現在水下文化遺產豐富并在各方面開展工作較多。這些國家大多是以政府主導的方式興辦一個主要的業務機構來開展工作,這些國家主要集中在環地中海這一領域,所以我們也把這一保護模式稱為地中海模式,像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哥倫比亞和亞洲的韓國在保護水下文化遺產方面都是這種國家主導的模式。非政府組織的模式主要在英國和美國等這種社會組織非常發達的國家。商業打撈模式可以泛泛的理解是發展中國家正在運用的模式,尤其是亞洲環南海的一些國家多數采用的是商業打撈的這種保護模式,如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就是運用這一模式。在以國家為主導的模式里面,歐洲處在世界領先的地位,英美這些國家也不差,其中美國是國際水下遺產保護方面非?;钴S的國家。合作打撈這種模式是發展中國家運用的模式,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在水下遺產保護這一塊我們采取的是一種國家主導的模式,只不過中國這個國家主導的模式和地中海的一些國家相比,目前在規模、程度和水平上還達不到他們那樣的水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下文化遺產公約存在的意義
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需求和海洋權益的維護推動了相關條約的出臺。劉曙光介紹,水下文化遺產自身突出的特殊性使其很早就被國際關注,從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有關機構就在探討如何推進水下文化遺產方面的工作,世界各地也在不斷地發生水下文化遺產的利益上或是其他方面的一些沖突,因此,200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明確規定不得對水下文化遺產進行商業開發。這是世界范圍內通過的首個關于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國際性公約。按照當時的約定需要20個國家簽署以后公約才能生效,所以直到2009年這一公約才正式生效。劉曙光稱,文化遺產的公約的生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變了全球水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格局、發展的速度以及發展的方向。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國家已經加入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加入這一公約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國家政府簽署文件,一國一旦加入就是公約的簽約國,還有一種是NGO的方式,由教科文組織來認定某一機構比如說英國海洋考古學會是公約認可的專業機構,那么也就代表這一機構的所屬國也加入到這一公約里了,目前世界上已經有42個國家加入了這一公約。
中國為何還未加入水下遺產公約
我國對“水下”的關注也有二三十年的時間了,為何到現在還沒有加入水下遺產公約?劉曙光介紹,我國一直是積極支持水下文化遺產公約制定的;我們對公約的許多主張如反對商業打撈等也是贊同并執行的。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對文物的歸屬權甚至國家的主權,采取了一種非常寬泛的規定,它不像陸地文化遺產那樣強調某一遺產是哪個國家或哪個民族的,在水下文化遺產領域采取的是一種模糊的寬泛的概念,因此與我們國家現在關于水下文物條例的規定有所沖突。比如說我們的水下文物保護條例規定,歷史上屬于中國的船只在國外的海域被發現,那么這個船及船上的文物就屬于中國。但是按照現在水下公約的規定,發現國在水下遺產歸屬方面具有優先權,而且它不是很強調該遺產歷史上是屬于哪個國家的,除非是軍艦和飛機等這些用于軍事方面的遺產才強調原始國的權利。劉曙光稱,中國要想加入水下公約,必須修訂國內的相關法律。另外,水下公約強調發生糾紛要向國際組織尋求仲裁,這一規定也和中國的做法不太一樣,中國一貫的主張是當事國一對一的協商,這也和公約的精神有所沖突,因此目前我們在加入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方面還存在一些障礙。雖然現在中國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很受國際的關注,但是我們還不是國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有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現在扮演的還是一個很搶鏡頭的看客的角色。
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挑戰
劉曙光表示,雖然沒有加入水下遺產公約,但中國已經開展了許多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在泉州的灘涂上挖了一艘沉船,到八九十年代以后在沿海地區的水下考古調查的挖掘,一直到現在我們對南沙群島開展的水下考古調查,無論是技術上還是理念上,都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對于目前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劉曙光稱,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對水下考古、水下文物和水下文化遺產之間的界定不是很明確。很多人認為水下的文化遺產主要是關于一些考古的東西,但在他看來主要的應是水下環境和遺物保護的問題。他稱,大家都很關心在哪兒又發現了沉船,撈起來多少瓷器,還是很偏重于物質本身,而對于大量的水域航道、碼頭遺址和海洋文化相關研究與調查卻并不太被關注,這既與我們的工作、研究和宣傳不夠有關,也與我們的社會生活缺乏海洋文化傳統等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