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年,男,漢族,1950年生于山東省昌邑市。現為濰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昌邑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濰坊市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昌邑市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
1967年,山東省昌邑縣宋莊公社東堤村成立筆刷作坊,入場學習毛筆制作技藝。1982年,組建東堤毛筆廠,出任廠長。1994年,成立昌邑市陳元年毛筆工藝館,任館長。1997年,兼采南北制筆工藝之所長,首創“魯筆”工藝。2012年,“魯筆”,“陳元年”兩商標正式注冊。
筆、墨、紙、硯,被稱作中國古代的文房四寶,歷史上多少文人墨客用毛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詞名句,繪畫出了一幅又一幅經典畫作,那么作為重要書寫工具的毛筆又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呢?
毛筆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發明的,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在幾千年以來,它為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據傳最早的毛筆,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直到秦始皇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一稱作“筆”。
“毛筆制作,又苦又臟,枯燥乏味,要想學好這門手藝,必須要有耐心、細心、恒心、耐住性子,坐得住、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還得有悟性。”陳元年這樣說道。
陳元年制作的魯筆從選料到完成,經過選、配、墊、梳、圓、修、捋等12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擇料、水盆、制桿、修筆、刻字、包裝等六大工序,工序中又以水盆和修筆最為復雜。
魯筆的筆頭選用優質的東北大黃狼尾毛為主料,配以適量香貍尾毛、兔須、獾針、貉子胸毛、羊毛等優質材料,經過復雜的工序,手工精制而成。
在制筆的初期,陳元年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做毛筆都在炕上干活,盤腿打坐,兩膝著地,如果兩膝不著地,師傅就用重達近二十斤的石板或者土坯壓在他的腿上,強制兩膝著地。身子筆直,目光平視,每次最少兩個小時才能下地活動。
但他深刻地認識到,只有擁有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有擔當、有責任,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非遺文化傳承人,將祖輩留下的財富順利地傳承下去。憑借著這個初心,他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努力,做好每一支筆,這樣一干就是幾十年。
從16歲開始,一直到年近七旬,他一直堅持純手工制作,將每一支出自他手的毛筆當成作品而非產品。正因為這樣,他獲獎無數。
2014年8月,獲山東省昌邑市“民間藝術大師”稱號;2015年4月,毛筆作品《狼毫》在第八屆中國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三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獲金獎;2016年1月,榮獲“十二五”濰坊市工藝美術行業突出貢獻金獎;2016年4月,毛筆制作作品《松竹梅狼兼毫》在第九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四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榮獲金獎;2017年4月,毛筆制作作品《琴棋書畫》在第五屆濰坊工藝美術節暨風箏博覽會中榮獲金獎;2018年5月,與兒子陳相磊一起創作的《仿制宋代蓮蓬筆》在2018第十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榮獲“梁子黑陶杯”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獎金......
同時他的產品暢銷國內文化市場,深受各地書畫家們的歡迎與青睞。曾有多位書畫名家為中國魯筆題字:歐陽中石先生、曹寶麟先生、石開先生、范揚先生、王元軍先生、哈普都·雋明先生,鄭曉華先生,武春河先生,吳明河先生,高建先生等等。并被濰坊日報,濰坊晚報,濰坊電視臺,昌邑電視臺等地方媒體多次采訪報道。
將平凡的事一直做下去,就會不平凡,而陳元年也必將永葆初心,把毛筆制作與傳承當作他畢生奮斗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