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個讓無數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這片被大自然眷顧的大地上,珍藏著絕美風景:
山川湖海,風花雪月;峽谷幽深,雨林溫潤;紅土如赤霞,石林似高墻……各有其美,每走一處都是引人入勝的景致。
這一方被時光浸潤的天地間,承載著悠久歷史:
從5億多年前的澄江動物化石群到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從神秘的古滇王國到爨(cuàn)文化;從跨越唐宋兩代的南詔大理國到近代賡續教育薪火的西南聯大,等等。璀璨的文明,在歲月的長河里熠熠生輝。
但行游多彩云南,遠不止于賞景讀史。
朝陽樓,建水縣城老街與新城相互交錯 圖源/筱溪聽泉
眾多民族的人們,在這里世代繁衍,建起一座座市鎮,孕育了萬種風情。今天,當我們穿行于云南的那些古城,比如建水古城、石屏古城,依然能感受到其建筑藝術和少數民族特色。
因地處西南邊陲,云南自古就是邊貿興盛之所。先民們領著騾馬,在橫斷山脈的叢林草莽中踩踏出蜿蜒的茶馬古道。在數百年的時間里,茶葉遠征帶來貿易繁榮,驛站、馬店、市集也應運而生。
而后,傳奇的滇越鐵路、滇緬公路,是南方的重要運輸通道,也是開展對外貿易的大動脈、生命線。
重走古道,追憶往昔,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文明進程與自然的交融和博弈。
8月,首期滿團云南游學順利結束,我們針對藝友們的建議,全面升級了新的行程路線,只為在這個冬日(12.3-12.12),與您重赴云南之約。
10天時間,兩位講師!通過對話、交流、實地踏查、歷史梳理、古道行走等多種方式,串聯起云南的諸多文化符號,開啟一場自然風光與文化魅力并存的,豐富的云南之旅。
01、游學講師
筱溪聽泉
藝旅“古道中國”系列總顧問
歷史地理學者、人文山河深度探訪者、《中國國家地理》特約撰稿人;深度訪古20年,走訪古跡5000余處,國保單位2500余處,曾25次穿越太行,11次翻越秦嶺。
蠻書
知名云南文化行走人,80后老朽
扎根云南,專注云南,觀山觀水,賞花賞月,對中國傳統建筑、石窟寺、滇越鐵路等有深入研究,行跡遍布云南,尤重鄉土文化史跡的研究工作,為云南文化的“活地圖”。
02、行程亮點
03、費用及報名事項
時間:12月3日—12月12日
集合地:云南·昆明
解散地:云南·麗江
價格:11880元/人
04、行程劇透
#石屏:文獻名邦
傳說,石屏古城是建在一個浮在水面的大神龜殼上,鑿穿龜殼,便是水層。據地質資料表明,古城確實建于巖石之上,城下水資源豐富。
故而,城中人家大都開鑿有井,而且井井相通,用井水制作的豆腐美味可口,石屏豆腐也因此美名遠揚。
★石屏古城
石屏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云南少有的幾個被稱為“文獻名邦”的縣區之一。
古城建筑布局獨特,東西、南北兩條主街在州衙前交匯,彎曲的街巷縱橫交錯,將城區分割成若干塊,看起來就像龜背上的裂紋。因而,石屏古城又被稱為“龜背托起的古城”。
古城內現保存完整的古宅、府第有192座,傳統村落更是遍布全縣,至今仍保存有大量風格古樸的民居,素有“滇南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館”之稱。
★石屏文廟建筑群
石屏文廟建筑群,主要由石屏文廟、石屏縣衙、李恒升私宅及玉屏書院組成,是古城的核心建筑群,2013年5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國保單位。
石屏文廟,始建于元至正年間(1325~1368年),歷經修葺擴建,現存欞星門、泮池、大成殿、先師殿、崇圣殿、尊經閣等建筑。
玉屏書院,始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由大門、牌坊、講堂、齋舍和藏書樓等組成木結構三進四合院建筑。
這處“國保”,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石屏人,老人在這里下棋,孩子們在這里成長,充滿了人間煙火氣。
★石屏火車站
石屏火車站是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個碧石鐵路的重要車站之一,現保存較為完好,紅瓦、黃墻、綠窗的法式風情小洋樓別致典雅。站臺前,飽經歲月滄桑的米軌鐵路沿東西方向延伸。
圖源/藝旅文化
2020年國慶,“狀元號”小火車從石屏站出發,沉寂許久的站臺漸漸開始熱鬧了起來。
當我們乘坐一襲“紅裝”的小火車在山間奔馳,眺望窗外,淳樸的古城、秀麗的異龍湖,各色美景盡收眼底。
#建水:“活著”的古城
建水的“古”和其他古城不太一樣。被稱為古城的地方不少,那些地方有古時的建筑或痕跡,如城樓、廟宇、小橋等,像是在櫥窗中展示的“古”。建水的“古”,是留存并延續在生活中的,在這里,傳統的生活方式沒有丟失。
“建水古城更像是一個活著的標本,而不是一個博物館。”在相對完整的古城內部,斑駁滄桑的明清民居星羅棋布,數十座元明清三代的寺廟道觀和官府衙署錯落有致,上百口古井依然在發揮功用。
★朝陽樓
唐南詔于建水筑惠歷城,直到明清為臨安府城。創建于明初的西、北、南三面城樓由于戰火和其他原因又多次損毀重建,唯有東門朝陽樓,在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由于高度比例比承天門(天安門)要大,加上地勢的原因,很多人覺得朝陽門比承天門看起來還要雄壯得多,上有牌匾書“雄鎮東南”。
★建水文廟
建水城的中心是建水文廟,其規模與占地面積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曲阜的孔廟。700多年來,建水文廟先后50余次增修擴建,至今為云南文脈翹首。
文廟內部31個建筑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建筑細節也精美絕倫,是古代建筑藝術的寶庫。
★指林寺
“臨安首寺”指林寺始創于宋末,據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修指林禪寺碑記》載:“寺始于宋,成于元,而興于今。”因此,建水有“先有指林寺,后有臨安城”之說。
現存古建筑為一殿一坊,大殿始建至今已有700余年,為滇南最古老的木構架建筑。殿內金柱上部板壁上,繪有白描壁畫3幅,為《供養禮佛圖》《孔雀明王法會圖》等,成畫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
圖源/藝旅文化
★大板井
溥博泉,俗稱“大板井”,建于明洪武初年,有著“滇南第一井”的美譽。
井欄由六塊石板鑲嵌而成,井口直徑2.7米,井水“水味之美,冠甲全滇”,甘甜潤口,用來泡茶更是回味無窮。
★團山民居
團山民居在建水古城以西13公里的地方,歷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彝語稱“突舍爾”,意為“藏金埋銀之地”。
最難得的是,這里依然完整地保存著傳統建筑16座,寨門4座,寺廟3座,宗祠1座,完美地代表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
★雙龍橋
在建水古城往西約5公里方向,坐落著一座十七孔橋,這就是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稱為“十大古橋”之一的建水雙龍橋。
放下專業的視角,這也許就是中國最美的石橋。傍晚的光線將橋身映襯得通體金黃,倒映于一汪碧水中的景致無比美妙。這是一處需要留足足夠時間欣賞的美好。
★鄉會橋和鄉會橋車站
鄉會橋為三孔石拱橋,建造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橋面由名為“文星閣”的主樓閣和次樓閣完全覆蓋,為建水地區唯一的風雨廊橋。
鄉會橋火車站,是建水、石屏間重要的火車停靠車站之一。火車站主體建筑站房(售票候車樓),結合中、法不同建筑樣式特點而設計,是中西建筑文化協調融合的縮影。
#碧色寨:滇越鐵路上的明珠
個碧石鐵路1913年規劃,1918年11月通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民營寸軌鐵路。馮小剛的電影《芳華》將這個小眾的車站帶進大眾的視野。原本牛羊通行的鐵路上,迎來了懷舊的“紅小兵”,以及想來此遇見“芳華”的年輕人。
雙龍橋航拍 圖源/筱溪聽泉
★碧色寨
碧色寨原為滇越鐵路沿線第一大站,個碧石鐵路的終端站,也是《芳華》的拍攝取景地。
從1910起的30多年時間,這里是滇越鐵路上的重鎮,每天有四十余對列車在此經停,法、英、美、德、日本和希臘人紛至沓來,其開放和繁華程度,在滇南一帶首屈一指,昆明人、越南人艷羨地將其稱作“小巴黎”。
這里的米軌小火車是滇越鐵路上唯一還在運營的客運火車。囿于地理和歷史的原因,滇越鐵路的每個組成部分——路面、橋梁、隧道曲線半徑、最大坡度都經過了精心設計,以適應情況復雜的云南山地。
當時西方有資深的記者稱之為最危險、最可怕的鐵路。是“除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外,世界上的第三大工程”。
米軌鐵路,比1435的標準軌窄了三分之一,最高時速60km/h。行駛在緩慢的米軌鐵路上,像是回到了一百年前。坐在車廂里的感覺是那速度快了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高鐵飛機都沒給我們帶來過這種想大聲尖叫的沖動。
#大理:探秘西南古國
凡治西南史者無不為南詔、大理所吸引:從唐開始我們便對這個地處西南邊陲的獨立王國充滿關注,韋琯著《云南事狀》一卷,韋齊修《云南記行》二卷,徐云虔《南詔錄》和樊綽《蠻書》十卷……
大理,是南詔國及大理古國歷史的坐標。波濤輕涌的洱海,隱藏著歷史的刀光劍影;雄奇巍峨的蒼山,又造就了怎樣的宏圖大業?
★太和城遺址、南詔德化碑
南詔太和城遺址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它是南詔前期的都城,山頂有金剛城,建有鶴頂寺,南、北城墻相距約500米。
遺址內現存有南詔德化碑。南詔德化碑立于唐大歷元年(公元766年),碑高3.97米,寬2.46米,是南詔王閣羅鳳被迫叛唐投吐蕃以后,為說明“阻絕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不得已叛唐而立。
全文文采斐然,書法挺勁秀逸,為研究南詔歷史、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風俗、民族關系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被譽為“云南第一碑”。
歷經一千三百年風雨剝蝕,特別是解放前當地迷信碑石包治百病(有文字者療效更佳),正文近三千七百字現存者不及二百字,幸得明清時期李元陽、王昶、阮福等學者輯錄,今天還能看到這篇詞藻華麗的文字。
★大理州博物館
南詔與大理時期留存至今的文物,基本分布于云南省博物館、昆明市博物館、大理州博物館等,其中大理州博物館是滇西最大的文物收藏、展覽和科研機構。
博物館主要分為青銅文化、陶瓷藝術、佛教文化、大理石藝術、大理歷史人物等陳列,向我們展示著南詔文化、大理文化和白族文化。
★南詔鐵柱
南詔鐵柱可能是南詔國時期唯一遺存的祭祀器。柱身分5節澆鑄,柱身題記:“維建極十三年歲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22個金字,外刻單凸線邊框,非常清晰。
建極是南詔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年號,建極十三年即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南詔鐵柱曾歷經數次大地震而不倒,關于鐵柱的功用還有諸多疑問,但多數學者認為這是原始崇拜的祭祀遺存。至今,當地的彝族村民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來祭祀。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建于南詔時期,東對洱海,西靠蒼山,歷史上有9位大理皇帝在此出家。清咸豐年間崇圣寺燒毀,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
主塔名千尋塔,高69.1米,建于南詔國時期,南北兩座小塔高42.2米,建于大理國時期,塔檐模擬木構建筑樣式,塔身浮雕層層各異,三塔集崇揚佛教、鎮災降邪和云游觀賞三種功用于一身,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建筑價值。
★元世祖平云南碑
公元1254年,元世祖平云南,這是南詔、大理獨立王國歷史的結束,也是云南至此完成劃歸中原王朝歷史進程的開始。
元朝文臣程鉅夫(程文海)奉元成宗敕撰寫《元世祖平云南碑》,歌頌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赫赫功勛,也為研究元朝對大理地區的統治留下了重要史料。碑文以正楷大字書寫,勁瘦工嚴,有歐、柳遺風。
#茶馬古道:世界屋脊上的文明見證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是世界上地勢最險峻的文明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馬互市。唐宋以來,我國西部與北部地區從事畜牧業經濟的少數民族,會用馬匹等牲畜及畜產品與內地換取茶葉、布帛、鐵器等生產、生活必需品。那些比較集中的大規模集市貿易活動場所就是茶馬互市。
先民踩踏或趕著牲畜行走而在環境惡劣且人煙稀少地區開辟出來的一條道路,這是讓后人驚詫、疑惑到肅然起敬的交通命脈。
★祥云縣云南驛茶馬古道
云南驛古鎮是古茶馬古道上最大的驛站,也是最早叫云南的地方,是云南地名的由來。公元前109年,這里便是古道的咽喉要地,因此縣城設于此地,稱為“云南”。
還記得《無問西東》里的飛機場嗎?沒錯,也在這里。抗戰時期因滇緬公路受阻而開辟的駝峰航線,云南驛是當時最重要的補給站。二戰時期的美軍把這里親切的稱為“小紐約”,至今我們還能看到來云南驛尋根的飛虎隊后裔。
★沙溪古鎮
在大理和麗江之間,還有一個被部分人遺忘的古鎮——沙溪,它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2001年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紀念性建筑基金會(WMF)入選101個世界瀕危建筑遺產名錄,與意大利龐培古城、埃及國王谷、美國圣托馬斯教堂齊名。
作為茶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她有完整無缺的戲院、旅館、寺廟、寨門,使這個連接西藏和南亞的集市相當完備,還有至今仍在沿襲的鮮活的阿吒力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白族民間鄉土文化。
今天的沙溪古鎮,巷陌清凈,古風縈繞。整個古鎮的面積并不大,最長的對角線也僅僅只有1.3公里左右,嚴格意義上的景點不過三五處,但沙溪是一個真正值得“慢慢走”的地方,尋一杯古鎮咖啡,或去拜訪一下云南第一家先鋒書店:沙溪古鎮先鋒書店。
★興教寺
興教寺,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三年,是我國保存規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以其融合了中原與地方民族特色的明代壁畫聞名于世。
興教寺的建筑既保留了宋、元時期的古建筑大殿式樣遺風,又深受白族建筑風格和藏密寺院建筑范式的影響,梁柱銜接手法精巧復雜,做工大氣上乘。
崇圣寺三塔 圖源/筱溪聽泉
#石鐘山石窟:南方的敦煌
大理國時期留存至今的文物,有相當多數與佛教有關:張勝溫畫《梵像卷》,大理弘圣寺塔、大姚普照寺塔(白塔)、宜良法明寺塔、洱源真濟寺塔,昆明地藏寺經幢,劍川石鐘山石窟(石鐘寺)、祿勸毗沙門天大黑天兩尊像等,似乎也印證著明朝以后的“妙香佛國”傳說。
★石鐘山石窟
首批國保。石鐘山石窟包括石鐘寺、獅子關、沙登箐三大石窟群,皆依山開鑿,被學術界稱為“南方的敦煌”,也被金庸先生稱為“南天瑰寶”,是云南最早的石窟,也是一部雕刻在“石頭上的南詔大理國歷史”。
石鐘山石窟既有表現佛教題材的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觀音、維摩詰經變等,也有表現世俗題材的細奴邏、閣羅鳳、異牟尋三代南詔國王、南詔宮廷場面、波斯人和印度人形象等(現存爭議),集滇密經典、本主崇拜、漢地經典于一體,蘊藏了深厚的白族古代文化內涵。
石鐘寺石窟的南詔王造像和獅子關石窟南詔王全家造像,又是研究南詔史的重要的實物資料。
#玉龍雪山:納西人的神山
千萬年的板塊碰撞,造就了現在的云南,極為復雜的地理地貌也碰撞出秀麗拔群的山水風光,我們稱之為“彩云之南”。
此程我們還將造訪玉龍雪山,踏足原始云杉林深處的高山草甸,在那里可以躺在草坪上仰望雪山,最后在山腳下一處冰藍色的湖泊前完成此次行程的終章。
★云杉坪(含上下山索道)
云杉坪是一塊隱藏在原始云杉林中的巨大草坪。這里被視為納西族神話傳說中的“玉龍第三國”的入口處,雄偉的玉龍雪山近在咫尺,千年冰川清晰可見。
在云杉坪,你可以躺在草坪之上,抬頭便是雄壯的玉龍雪山。周圍的原始云杉林緊緊包裹著的翠綠草坪,這里如此幽靜,如此美妙。
★藍月谷
藍月谷位于玉龍雪山東麓甘海子以北、云杉坪南側的山谷之中。
源自雪山冰雪消融之后,順著峭壁流淌而下,最終在藍月谷上游深谷之中形成了清澈見底、甘冽無比的河流。在晴天時,水的顏色是藍色的,而且山谷呈月牙形,遠看就像一輪藍色的月亮鑲嵌在玉龍雪山腳下,這也是藍月谷名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