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嫻,女,漢族,1963年出生,河南省靈寶市蘇村鄉人,三門峽市級虢繡第四代非遺傳承人。
一棵棵綠樹環繞在一塊奇石之上,而在這塊奇石之上站立著一只威風凜凜的老虎,只見它回頭仰天長嘯,森森之王的霸氣油然而生,這幅靈寶民間虢繡作品將百獸之王舍我其誰的氣魄生動形象的展現了出來。
早在春秋時期的虢國宮庭里,已經能夠使用連環針法,繡出龍鳳圖紋,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虢繡。到了距今1000多年的宋朝,虢繡技藝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并走出宮庭,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份寶貴遺產。
靈寶刺繡的圖案紋樣,多采用喜慶、吉利的象征,或是通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滲透著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如“連生貴子”、“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鴛鴦戲水”、“并蒂蓮花”、“鯉魚穿蓮”、“百鳥朝鳳”、“石磙繡球”、“鳳戲牡丹”等等。
靈寶刺繡與人民群眾的生活緊密相聯,內容豐富,技藝精湛,代表性的針法是“拉鎖子”、“鞭子繡”和“打子繡”。除此之外,經常使用的針法還有“包針繡”、“納紗繡”、“平針”、“盤金”、“補繡”等等傳統技法。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繃花”和“補繡”技法。繃花,是以針引單線,寥寥數針作放射狀,秀出生動的花朵,雖屬輔助技法,但卻在繡品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這些技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的玩具上,如在威嚴的虎的額頭上和兩肋處各繃一朵小花,使兇猛的獅虎露出幾分憨態,形象十分逗人喜愛。”王淑嫻說道。
她自幼喜愛中國傳統刺繡文化,在1980年跟隨李雪層老師學習刺繡,2017年在鄭州輕工業學院參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刺繡技藝培訓班學習,2018年9月在蘇州鎮湖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的中國刺繡藝術中青年高級研修班培訓學習,2019年5月第二次在鄭州輕工學院高級刺繡班倍訓學習。2018年11月加入三門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2019年7月加入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
當走進王淑嫻老師的屋子,發現房間里上上下下全部擺著她的虢繡作品,各式各樣,讓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只要她一開始刺繡,一天的所有煩惱都會消失殆盡,進入到忘我的狀態之中,每當她有了一個自己的想法時,就會立刻開始進行創作,用每一針每一線把腦海中的創意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當每件作品大功告成后,她觀賞著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都會露出欣慰的笑容,仿佛在看自己的親手養育長大的孩子一般,因為這些都是她付出無數的汗水而得來的智慧結晶。
王淑嫻通過多年來在不斷繼承和發展虢繡的基礎上,汲取其他藝術精華結合本地獨特的自然風光、民間習俗、風土人情以及深厚的黃帝文化、老子文化、民間傳說等地域文化,并且緊扣時代脈搏,不斷拓展豐富虢繡的表現內容,創新虢繡的表現形式,深入研究虢繡技法,使虢繡作品達到了寫照傳神,隨類賦彩的神奇藝術效果。她的代表作有《九龍圖》《東北虎》《五子拜壽》。
多年來隨著靈寶虢繡人才的不斷缺失,王淑嫻正在通過她的努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并且真正地熱愛上這門民間非遺技藝,現在她已經把虢繡藝術傳授給第五代傳承人也就是她的兒媳楊彥彥和眾多學徒,讓它能夠在刺繡的歷史長河中留下光輝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