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龍,1971年出生,山東肥城市人,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從小受到祖父和父親的影響熏陶,逐漸對泥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同齡的小朋友還是玩耍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初步接觸泥塑的制作工藝。
泥塑,俗稱“彩塑”,一項中國傳統民間技藝,是用粘土塑制而成各種形象的民間手工藝。在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早在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泥塑的雛形作品,考古學家發現了很多具有動物形象的泥制品,雖然還不是很精美細致,但是已經有了整體的輪廓。
在泥塑發展到明清時代,逐漸演變為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中大型泥塑可作為觀賞品展覽陳設,小型泥塑小巧可愛可讓兒童玩耍,后來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陜西鳳翔、河南浚縣、河北白溝、山東高密等。而來自山東的王士龍則順利地將這個傳統民間工藝繼承了下來。
天剛蒙蒙亮的清晨,大地萬物還在沉睡之中,王士龍就已經開始準備工具材料開始一天的創作,首先選用一個帶有粘性而又細膩的土質,經過捶打、摔、揉,在加些棉絮和蜂蜜。
隨后根據提前設計出的模型圖,運用雕、酥、捏的手法,塑成一個人物的形象,泥坯成型后再經過局部修改,晾干,最后再進行彩繪,這樣一個精致泥塑的作品就新鮮出爐了,他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鉆研才取得了現在的成就造詣。
王士龍曾說道:“泥塑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塑型是創作出優秀作品的前提,隨后的上色彩繪是整個工藝流程的點睛之筆,讓作品徹底鮮活充滿生命的關鍵步驟,而我也希望能通過作品向大家展示泥塑藝術的價值,以及非遺文化留給我們這代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現在王士龍任肥城市民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泥塑非遺文化的第三代傳承人,作品《吹、拉、彈、唱》榮獲全國首屆《金手指》銀獎,榮獲“好客山東”全國桃文化商品旅游評展活動優秀獎,山東省民間藝術博覽會銀獎,作品還曾在無棣古城大覺寺廟會文化節榮獲銅獎。
雙手輕捏一尊泥塑,仿佛在訴說難忘歷史的回憶,王士龍也將在這條道路上繼續前行,為非遺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