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明,甘肅人,現為中國民協會員、中國非遺藝術設計研究院研究員、蘭州非遺學院景泰藍琺瑯壁畫客座教授,甘肅非遺傳承代表性人物。
景泰藍琺瑯壁畫脫胎于古老的景泰藍工藝,是將宮廷御用技法移植到畫板上的特種繪畫。
它擁有著玉的溫潤、珠寶的光輝、骨瓷的細膩,而琺瑯于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并且由于產品又大多以孔雀藍為主,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工藝品叫作“景泰藍琺瑯”,因其精美,常被稱贊為“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景泰藍琺瑯壁畫在制作過程中有著白描、掐絲、上色等十幾道工序。
白描是整個創作過程中的靈魂,因為只有把底圖畫的細致精美才能為后續的掐絲提供更方便的制作,掐絲則是為它豐富了骨骼,上色讓整個景泰藍琺瑯壁畫有血有肉的鮮活起來。所有工序全部是匠人純手工制作,對創作者的繪畫和掐絲技藝有著極高的要求和考驗。
最早,掐絲琺瑯器在元代傳入中國,那時候僅僅為皇家服務,在明朝時琺瑯工藝逐漸受到了重視,不僅造型、品種、釉色顯著增多,工藝技巧也有了明顯的進步。隨著景泰藍與掐絲琺瑯技藝的完美結合,李海明將景泰藍琺瑯壁畫引領著走向巔峰。
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文化,8歲時跟隨伯父學習景泰藍制作工藝,并系統學習藝術和工筆畫,這也為他以后在景泰藍琺瑯的創作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景泰藍琺瑯的創作、發展和傳承中,李海明將國畫、漆畫等藝術表現形式中的技法和色彩融匯添加到壁畫之中,并改良注入了堆絲、壘絲等高難度的鑲嵌技藝,讓整個畫作在完成后呈現出大氣、細膩、磅礴的藝術效果,從而賦予了它極高的收藏和文化藝術價值。
在制作《千手千眼觀音圖》的時候,花費了李海明極大的心血,一個巴掌大小的掐絲工藝就要花費一到兩天的時間來制作,為了增加藝術表現力,原有的敦煌莫高窟的原話只有七百多只手,但是他把整幅畫作增加到九百多只,每掐一條金絲,都融入了他的技藝結晶和無窮的智慧,最后的上色體現了他對整個景泰藍壁畫的理解與感悟。
在2014年9月,李海明作品《釋迦牟尼本尊》獲甘肅民間“百合花”一等獎。
2015年4月,作品《白度母》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獎作品評選上獲“金獎”。
2016年9月,作品《敦煌壁畫——千手千眼觀音》,獲“中國手藝”大賽“金獎”。
2017年1月,作品《敦煌壁畫——千手千眼觀音》入圍“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項——山花獎。
2017年3月,作品《緒》,榮獲甘肅省第十三屆“百花獎”制作技藝一等獎。
“景泰藍掐絲壁畫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瑰寶,更體現了傳統手工藝匠人們對非遺記憶的傳承精神,在未來的日子里,我也將永葆匠心,在這條道路上堅定的走下去,為非遺助力!”李海明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