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華,男,1973年生于日照市莒縣,系段氏雕刻第五代傳人,段氏雕刻技藝被公布為日照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主要從事木雕、根藝、奇石、硯臺、泥塑設計加工制作。8歲開始隨父學習書法繪畫和泥塑技藝,深得父親真傳。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在我國常被稱為“民間工藝”。木雕可以分為立體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木雕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在我們國家的工種分類中為“精細木工”。
中國木雕有幾千年的文化史,起源于新石器時期。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就已出現木雕魚,似乎隨著人類的產生木雕也就產生了。到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于成熟,在繪畫、雕刻技術方面達到了精致完美的地步。一直到施彩木雕的出現,標志著古代木雕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以雕刻材料分類的民間美術品種。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作為雕刻原材料。
2008年6月7日,木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木雕種類紛繁復雜,各大流派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形成各自獨特的工藝風格,享譽全國,日照市的段立華將這項技藝順利的繼承了下來。
段立華的祖輩就是做木根雕刻的,他耳濡目染,聰明好學,也喜歡上這門手藝。但喜歡簡單,但做起來可不是那么容易,堅持下來就更是難得。
段立華自8歲開始隨父學習書法繪畫和泥塑技藝。先后到山東地下沂水、五蓮、曲阜等全國各地學習。在1997年,段立華迎來了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被青島一木雕根藝公司聘為車間主任,就在這個普通但不平凡的崗位上,他一做就是十四年,通過在不斷的長期雕刻創作中潛心研究技法技藝,在工人都下班以后,他還一個人坐在車間里,親自一次次嘗試不同的雕刻風格,段氏手工雕刻技藝在實踐與理論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段氏雕刻”風格。他的作品不僅保持了北方傳統的雕塑風格,還在寫實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國水墨元素,讓人耳目一新。
段立華創作的作品《愚公移山》《人類起源》《天上人間》《太平盛世》《惠風和暢》中運用了圓雕、鏤雕、深淺浮雕和鑲嵌等手法,體現意境之美的同時,充滿了新時代廣大人民熱愛和平、向往幸福、熱愛勞動的滿腔熱情。作品多次在傳統工藝大賽中獲獎,先后參與莒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景區、進軍營、進敬老院、進社區”五進活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展示活動、日照市文博會展示活動以及各類公益活動,本人事跡被莒縣電視臺、日照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報道。
段立華說:“千年的木雕技藝,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匠人智慧的結晶,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木雕文化,了解中國非遺,讓非遺匠人的不朽精神發揚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