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祥,男,1967年生,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民協會員,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山花獎獲得者,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于古代的“門神畫”,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
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版水印制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貢尖”,一紙三開的叫“三裁”,加工細致的為“細貨年畫”。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貢尖”、“金三裁”。
年畫是中國古代一種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而衍生形成的一種中國民間特殊的象征性裝飾藝術,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觀念。中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兇避邪、祈福迎祥這兩個母題有著密切關系,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風俗習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藝術。
其中濰縣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為“中國三大年畫”,其中濰縣年畫以其對比強烈的色彩、質樸明快的風格,形成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樣式。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提高,歷經幾百年榮辱興衰的濰坊木版年畫如今迎來了新生,張運祥將這項技藝順利的繼承了下來。
張運祥自幼跟父親學習傳統木版年畫制作工藝,擅長年畫刻版與創新,主要作品有《濰縣年畫十卷套》32米長卷《農家樂》,根據傳統制色與抄紙方法,利用礦物色與植物色可長期保存的特點,與一些現代顏色相結合,調制出不泡色、不褪色且比傳統顏色更加艷麗的獨特顏料,配已獨特配方的原槳紙,使印制的年畫更加古樸,可長期保存,并恢復了傳統的印金與粉印的獨特印制方法。
他的諸多作品被國家博物館,北京國家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收藏,2011年獲民間工藝界最高獎“山花獎”,2013年獲山東省民間工藝界最高獎“泰山文藝獎”,2013年與父親合作的年畫專著《濰坊木版年畫傳承與創新》由“三聯書店”出版,2014年獲“濰坊年畫領軍人物”,并被北京、濟南、蘇州等多所大學、初中等學校聘為客座教授與現在指導老師,現獲省級以上專業獎項30余項。
“年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如意的象征,更是無數民間手工藝匠人智慧的結晶,我希望濰縣年畫能夠在我的手中發揚光大,為中國非遺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張運祥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