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一兵,1970年出生于云南東川,號東川、得先。大學本科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教育專業,在少年時受到祖父喬天華的啟蒙影響,酷愛中國傳統文化,1984年隨劉樂一老師學習書畫;朱學達先生學習楷書;后隨姜寶星先生學習繪畫;隨張炳南先生學習隸書。在2015年成功入選濟南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橋氏木作魯班枕”代表性傳承人。
魯班枕,是2500年前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之一的魯班發明,它是用一塊整木板做成的、結構復雜、可折疊的木制生活用品,同時上面雕刻有各種圖案與文字,作為欣賞。
魯班枕的原材就是一塊簡單的木頭,通過簡單的鑿、鋸等工具設計制作,把原本是一塊六面體的整木變成了一件120多個面,由四組木片兩兩相連卻不能拆分。沒有一顆釘子任何膠粘,也不像傳統常見榫卯由兩塊插接,如此精巧的工藝用語言和圖片都很難表述它結構設計上的神奇。
“魯班枕制作工藝精細復雜,在制作過程中,需要鋸、刨光、磨、鉆、鑿、摳、上漆、打蠟等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制作的原理基本上是靠‘以缺補缺的方法’,一鋸下去,兩個面應相互蘊合,天衣無縫;或是一鑿下去,一舉兩得。既是卯又是榫,看似其一,關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互相關聯。”喬一兵說道。
喬一兵,1970年出生于云南東川,號東川、得先。大學本科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教育專業,在少年時受到祖父喬天華的啟蒙影響,酷愛中國傳統文化,1984年隨劉樂一老師學習書畫;朱學達先生學習楷書;后隨姜寶星先生學習繪畫;隨張炳南先生學習隸書。在2015年成功入選濟南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橋氏木作魯班枕”代表性傳承人。
來到一間古樸典雅的木室,在一塊平直的木板桌上,一雙巧手正在熟練的打磨創作著,經過畫線、切割、掏空、鑿鋸、打磨等二十幾道工序過后,由喬一兵親手制作的魯班枕便完成了,這個魯班枕折疊自如,把手藝人的高超技藝和智慧融入其中。
他所創作的魯班枕是抽象與具象結合,與諸多具象的傳統木制手工藝品不同,魯班枕是抽象的幾何形體的組合,但細細品味仍可感受到它的形象化特征。
多年的創作換來了無數的榮譽,喬一兵的“魯班枕”作品屢次獲獎,在2018年山東省特色旅游商品大賽獲金獎;2018年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獲銀獎;2018年泰山設計杯文創大賽獲優秀獎;2018年濟寧文創大賽獲銅獎;2018年濟南市旅游商品大賽獲金獎;在2019年3月17日作為非遺傳承人做客央視一套參加“我有傳家寶”欄目的錄制。
魯班枕的制作不僅是古人聰明才智和創造性的象征,同時也彰顯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喬一兵也將秉承自己的初心,為魯班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屬于他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