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顯,男,北京人,面塑藝術家、中國民協會員。
面塑,是以面粉為主要材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的傳統民間技藝。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
只見他拿起一個小面團,在手中經捏、搓、揉、掀,然后屏氣凝視,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姿,最后再披上發飾和衣裳,在片刻之后,一個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便脫手而成了,而張俊顯也流露了欣慰的笑容......
張俊顯與“面塑”結緣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他28歲的時候,一天他帶著自己的兒子在逛街,看到了路邊的一個老先生(張俊顯的第一個師傅黃俊山)在捏面人兒,兒子十分喜歡,由于生意紅火,在排隊等候的過程中,張俊顯被黃老先生精湛的技藝折服了,于是便下定決心要向這位黃老前輩學習面塑技藝。
在學習的初期,他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但也在不斷地進步著,張俊顯偷偷地將師傅所有捏過的面人兒通過素描全部記在了一本小冊子上,足足有百余幅。一次師傅臨時讓他捏一個人物,這是他自己曾經捏過的,張俊顯迅速地完成了作品,師傅這才知道這位徒弟有多么的勤奮刻苦,持之以恒。
三十多年來,張俊顯潛心鉆研面塑藝術,后又拜王燕、何曉崢為師,對面塑技藝的表現形式、面材料的科學處理等方面均有較深入的研究,同時加強了對面塑淵源、發展理論材料的總結與收集,并進一步進行探討研究,自學了大量美術理論書籍及中外古典名著,從理論上提高了自身的文學文化修養。
從藝數十年,張俊顯在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3年北京市經委、工美行業協會,授予“民間工藝大師”稱號;2003年首屆工藝美術展覽上榮獲“工美杯銅獎”;2004年在慶祝建國五十五周年《還看今朝》展覽上榮獲“優秀獎”;2002年赴荷蘭參加對外協會建立二十五周年慶典;2003年應卡塔爾國家邀請參加多哈第二屆藝術節活動。
他還擔任幾所小學的常任老師,從孩子們的生活中可以獲取不一樣的靈感,同時將這項中國民間傳統非遺技藝傳承給年輕的一代。
“在中國非遺文化傳承的道路上,每一分的付出不一定會獲得相應的回報,但是只要手藝人們永葆初心,為了面塑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就一定會在非遺歷史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筆!”張俊顯老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