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食在廣州”,廣式燒賣在茶市中是長供不衰的傳統點心。從事飲食業十多年的戴文青,以一雙巧手制作出美味的同時,也讓大眾從中領悟到中華文化的精粹和精益求精的優良品德。他表示:“我們應當以各種新穎方式,擦亮‘食在廣州’的招牌,不負一代又一代前輩們的付出。”
拜師董珩摸索心得
廣州的飲茶文化源遠流長,當地人口中的“一盅兩件”,“兩件”便是指兩件點心。其中廣式燒賣(又稱干蒸燒賣),因外皮薄爽,肉質嫩滑,肉汁鮮香不膩,味道贊不絕口,與蝦餃、叉燒包和蛋撻并稱廣式點心“四大天王”。
據資料顯示,廣式燒賣源于中國北方的稍麥(賣),其歷史在元代《事林廣記》《樸通事》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其后至清末,隨著廣州通商口岸的開通和茶樓業的興起,燒賣的制作技術傳入廣州;上世紀初期,“燒賣”一詞出現在白天鵝、六國飯店等食肆的點心單中,逐漸成為茶樓的必備點心之一。生于廣東梅州的戴文青,是廣式燒賣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從業十余年,點心技藝師承董珩,熟練掌握廣式燒賣制作技藝、粵菜烹飪技藝與點心烘焙技藝。
聲屏報:對于飲茶文化的初印象源于何時?
戴文青:我是在梅州長大的孩子,小時候對于飲茶文化的印象始于到廣州探訪朋友,首次見識到廣州茶樓的熱鬧非凡——茶客們歡聲笑語,各式點心冒著騰騰熱氣,門庭若市的情景讓我印象難忘。十幾歲時,堂哥在梅州開設一家早餐店,我不時前往幫忙制作包子、餃子等,算是初涉世面。大概在2003年,我到廣州參加工作,到小吃店和酒樓當幫廚。累積到一定技術和社會經驗后,我心中萌生起開店創業的念頭。
戴文青表示,為了進一步提升自我,真正拜師學藝,接受系統學習才是成為一名合格點心師傅的方法。機緣巧合之下,他認識到人生中的恩師——董珩。董珩是國家特一級點心師,從業超過40年,業內赫赫有名,多次代表國家參加比賽和對外交流,曾以一道“牛肚白果粥”在廣州掀起飲食風潮。隨后他帶領開發研制的“核桃流沙包”成為“爆款”,亦是他最引以為傲的作品。
拜師董珩是什么契機呢?
戴文青:我在2008年的點心文化交流的活動上,有緣結識到國家特一級點心師董珩。對于我的主動討教,董師傅毫無架子,細心解答我在制作時遇到的問題。后來董師傅看出我對點心文化的喜愛和追求,于是欣然答應收我為入門弟子。在對方的循循指導下,我潛心學習,從選擇原料、材料配比、制作工序和使用工具等方面均摸索出心得。
從他身上學到最多的是什么?
戴文青:董師傅性格平易近人,做事務實重行。他對傳統制作工藝充滿敬畏之心,但也經常求新求變,令我為之動容。我覺得做點心是需要創新的,在傳授的過程中,董師傅不斷鼓勵我從食材、味道搭配中入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碰撞意念,不斷實踐,所以我真的很感激遇上這位良師。
2014年,戴文青與好友合伙創業。眼見上班族為工作疲于奔命,根本無暇體驗“飲啖茶,食個包”的休閑生活方式,所以他希望在保留傳統味道的同時,也想為這個群體提供現制且快捷的點心,結果推出后受到大眾認同。
創業的初衷是什么呢?
戴文青:我曾路過一家早餐店,看見一群上班族買早餐。其中有一名年輕人因排隊時間長而錯過公交車。當時我在想,能否為這個群體提供一個更便利的方式,在省時之余又能享受到正宗的廣式點心呢?后來我與幾個朋友商量,以外帶點心的方式,在廣州番禺開設第一家門店。
初期有遇過哪些困難呢?
戴文青:(笑)印象最深刻的困難是睡眠不足。創業初期,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備料,朝八晚八開門迎客,之后又要為隔天做準備至凌晨兩三點,睡兩個多小時又要起床干活。這樣的作息足足維持了三四個月。但每天開門后,看到大家吃著熱騰騰的早餐,開啟美好的一天,我又會充滿成就感。
“黃金比例”色鮮味美
與北方白色面皮的燒賣,以及江浙滬一帶以糯米為主餡料的燒賣不同,廣式燒賣的面皮在制作時會加入蛋黃液,使面皮呈淡黃色;餡料則以豬肉為主,不加胡椒,味道清淡鮮美,因而形成極具嶺南特色的廣式燒賣。
廣式燒賣的制作步驟有哪些呢?
戴文青:大概要經歷9個步驟。首先做餡料,選料是最為關鍵,挑選新鮮的豬腿肉和脊膘肥肉,按“三肥七瘦”的“黃金比例”搭配。然后清洗食材,將豬腿肉和脊膘肥肉放于2至4攝氏度的清水中清洗,確保除去表面雜質及血跡。隨后切丁,將豬腿肉的筋膜去除干凈,連同脊膘肥肉、香菇切成大小均勻的粒狀。接著腌肉,將切好的肉用食粉、堿水腌制1至2小時,撈出后洗凈。之后加入香菇粒、食鹽到豬腿肉中,快速正向攪拌摔打半小時至起膠,少量多次加入生粉,同方向拌至生粉被完全吸收。以適量比例加入白砂糖、雞汁、雞粉等,攪拌3至5分鐘后加入豬油和肥膘粒,繼續攪拌至均勻后放入冰箱靜置,用時即取。下一步是搟面制皮,準備一定比例的面粉、雞蛋、清水、堿水,面粉在案板上開窩,放入蛋清水、堿水和勻搓揉,再用濕布包起餳15分鐘后,將面團分為5至6克的劑子,搟成厚度均勻的燒賣面皮。當餡料和皮均準備妥當,就要開始包制。左手拿皮右手拿餡挑,撥約20克餡放入皮內,用拇指和食指收口,使用尺板按平,邊壓邊收,直至呈“水蛇腰”“燈籠腳”“頂部可見一點餡心”的形態。最后將燒賣放置于竹蒸籠,以旺火蒸煮15分鐘便可。出籠后的燒賣色鮮味美,質地爽潤,肉汁充盈,令人回味無窮。
在傳統與創新結合的方面,你做過哪些工作呢?
戴文青:為了適應社會的快節奏發展,審時度勢是必須的。為此我帶領團隊將傳統非遺手藝與現代食材相結合,推出蟲草花燒賣、墨魚海鮮風味燒賣等新口味。作為嶺南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式燒賣歷史悠久,凝結著廣州點心師傅的智慧與匠心精神,因此我們應當以各種新穎方式,擦亮“食在廣州”的招牌,不負前輩們一代又一代的付出。
非遺讀本傳揚文化
2020年6月,廣式燒賣制作技藝正式列入越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戴文青連同董珩等人齊心推動,目前已培訓學徒逾百人。此外,自2021年起,戴文青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持續舉辦“廣府飲食知多D”廣式點心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聯動培正小學、署前路小學、連南油嶺小學等校園線下課堂和線上直播資源進行傳播,活動覆蓋學生人數超過1000。
你目前把重心放在傳承工作上,具體做過哪些事呢?
戴文青:第一,我們組建了“廣式點心學院”,形成規范系統的培訓模式。不僅邀請粵式點心大師擔任點心顧問,每年還舉辦“門店精英燒賣制作大賽”“百年技藝傳承親子學堂”等活動。第二,我們與越秀區非遺保護中心合作舉辦了“廣府飲食知多D——廣式點心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把廣式美食帶進校園。第三,我們組織編寫了《廣式點心好好味》非遺教學讀本,圍繞“尋根”“美食”“烹飪”“傳承”四個篇章,以豐富多彩的插畫和詼諧有趣的語言組合,讓讀者在樂趣中吸收廣府飲食文化知識,提升對廣式點心的興趣。
回望自己這一段奮斗路,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戴文青:痛苦過,快樂過,但依然無憾。我將繼續秉持“仰望天空,腳踏實地”的宗旨,一步一步把廣式燒賣推廣至世界,讓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品嘗到屬于這份廣州味道,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把鄉愁留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