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云華,1955年出生,字宇卿,號淮濱居士,堂號厚積齋。現為農工黨黨員,電子工程師,江蘇省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淮安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淮安市傳統刻瓷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刻瓷藝術是一種傳統手工藝術,秦漢時便有剝鑿瓷釉的方法,稱為“剝玉”。從魏晉開始,隨著陶瓷業的發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現,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賞瓷器之余,很想把詠詩題文的墨跡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當時的藝人們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單線刻出詩文書畫的輪廓,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窯瓷器的裝飾,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紋后施釉燒制的典型代表,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季云華,祖籍江蘇如東,早年隨父建連公從軍定居淮陰(今淮安市),并從二伯父建喜公研學祖傳刻瓷藝術。在繼承傳統技法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
在每天的清晨,季云華老師便早早地來到自己的工作室,開始準備創作所需的材料,在一切準備就緒后,只見他右手握著銅錘,左手執鋼刀,輕輕揮舞著手臂,通過手腕的靈活擺動,一下一下地敲擊著,時間長了,雖然震的手臂發麻,但是他沒有絲毫的倦意,也不會感覺到苦與累,這也正是一位虔誠的手藝人對藝術最崇高的追求。
“相比山水花鳥,人物的刻畫需要更加深厚的美術與工藝功底,以及更多的耐心與細心,人物刻畫要求逼真傳神,通過人物的眼神與表情,表達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這是對一個刻瓷家的挑戰。”季云華老師曾這樣說道。
正是因為他對刻瓷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潛心研究,才讓他在藝術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創作《沉思中的周恩來》這幅作品時,季云華回憶到,他構思于2003年初,歷時6個多月才完成,作為一名家鄉的刻瓷大師,他有義務有責任創造性地再現總理的光輝形象。在藝術特色上,這部作品手法細膩、鐫刻清晰、栩栩如生,具有“觸有手感,觀有筆墨”、“瓷賴畫面顯,畫依瓷面傳”的神效。
2008年,作品《沉思中的周恩來》榮獲首屆中國民間工藝精品博覽會金獎,并入圍第九屆中國民間工藝最高獎“山花獎”;2006年、2010年、2013年,三次榮獲江蘇省民間工藝最高獎“迎春花”獎。2011年,論文《淺談刻瓷藝術傳承和創新》獲江蘇省第二屆陶藝論文“藝博杯”一等獎。
代表作品有很多類,其中影雕人物肖像:《沉思中的周恩來》、《愛因斯坦》、《齊白石》、《孫中山與宋慶齡》。彩繪人物肖像:《陳登科》、《謝冰巖》、《邱心如》。彩繪動物形象:《雄鷹》、《醒獅》等。
著作有:《中國大運河歷史名人圖說》、《淮安歷代名人圖傳》(與胡彬先生合著),《淮安民間文藝叢書》、《淮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類)十五講》(與胡健教授合著)等。
受聘單位有:蘇州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江蘇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南京理工大學、淮陰師范學院、淮陰工學院、淮陰農學院等(以上為兼職教授、客座教授)。
2012年,作為中國刻瓷藝術家,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編的《中國民間文藝家大辭典》和《中國當代民間工藝名家名作選粹》收錄。
現在,季云華老師不僅自己傳承著刻瓷這項技藝,還將自己對刻瓷一生的熱情都傳授給他的學生們,希望他們能靜下心來,憑借著自己的毅力和耐力,將這門中國非遺技藝真正的發揚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