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1971年出生于天津,1990年進入天津首飾廠工作,在那里開始了他與花絲鑲嵌的不解之緣。在后來的不斷求學過程中,師從于趙連斌、王義民、林永平、秦樸,并拜入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锠門下深造,如今他已經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津派花絲鑲嵌第四代傳承人,多次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的最高獎項“百花獎”并在國內外進行展覽。
花絲鑲嵌,又稱細金工藝,是一門古老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于皇家飾品的制作。是“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工藝的結合,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采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鑲嵌則以挫、鎪、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最后再鑲以珍珠、寶石。
“花絲鑲嵌”在我國歷史其實十分綿遠。早在戰國兩漢時期,“花絲鑲嵌”就已經在匠人的手中以華美著稱于世了,不過那時還叫“金銀錯”——一種將金銀絲嵌入青銅器的貴族手工藝。
“花絲萬縷織金冠,妙手鑲嵌有乾坤”,花絲鑲嵌將金銀的美感推向了極致。
“它與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宮毯、京繡”共稱的燕京八絕,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最后一個高峰。
而花絲鑲嵌位列燕京八絕之首,更被譽為活著的珠寶工藝歷史。
津派花絲鑲嵌技藝是我國特色既有傳承和發展的手工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早期大多應用于佛像或是皇家冠冕,雍容華貴。在明代時達到了高超的藝術水平,尤以編織、堆壘技法見長,而且還常用點翠工藝,取得了金碧輝煌的效果。
現存的明萬歷皇帝的金翼善皇冠,代表著這項工藝曾經達到的巔峰——皇冠所采用的金絲比頭發絲還細,雖然皇冠高度達24厘米,但卻輕薄如紗,最驚奇之處在于,整件物品看不到一個接頭,令人嘆為觀止。
現在很多人對這項技藝的直觀感受,就是精雕細琢的宮廷奢華感,但通過津派花絲鑲嵌技藝傳承人王鵬的講述中,這是一項火與金交融的巧奪天工之作。
王鵬大師師從多位著名藝術大家,集百家之長,將玉雕、書畫和彩塑等融入宮廷花絲藝術創作中。采金為絲,妙手編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王鵬大師的作品用料珍貴,以金銀為底,鑲嵌各種珠寶玉石,莊重大氣,富麗華貴,盡顯皇家氣派。作品內涵豐富,以富貴祥和為基調,融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集西方現代設計理念為一體,兼收并蓄,融古貫今。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藝術家對中華傳統手工藝的執著和堅守,對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事業的不懈追求。
王鵬大師是多家大學的客座教授,榮獲多項國內外大獎。在非遺傳承過程中對“傳統技藝”的繼承,王鵬有著自己的想法:“在老一輩的制作過程中需要拿煤油燈吹,但這不是秉承傳統,這是落后的制作觀念,藝術的創作不應受到工具的限制,應該用最佳的方式及制作技法來達到完美的效果,我在設計時注重作品的文化底蘊并喜歡借助材料的天然形狀進行設計創作,從而達到最佳的藝術表現形式”。
為了傳承好津派花絲鑲嵌技藝,僅在制作技藝上下功夫遠不夠,王鵬還不斷吸收借鑒音樂、戲劇、繪畫、雕塑、剪紙、刺繡等其他藝術門類的表現形式,發展創新設計理念,豐富完善作品。工作室展柜內擺著的異型珍珠鑲嵌花鳥系列作品,靈感就來源于中國宋代花鳥畫,又符合現代人審美,一舉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
現在中國很多古老的技藝和文化,如果沒有人能接棒傳承下去,最后面臨的就是技藝的消亡。現在,王鵬為了將這項古老的“燕京八絕”技藝傳承下去,創立工作室后,收的徒弟不僅不收學費,還給他們發放工資,他想讓后來人對這項古老非遺技藝有認同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敬畏之心,只有這樣才能讓津派花絲鑲嵌這項技藝真正的發揚光大,順利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