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長津湖》讓我們感動于先輩們滿腔青春熱血換后世山河無恙的鋼鐵意志,面塑非遺傳承人張民忠以此為原型捏出這栩栩如生的《長津湖》。
本期,讓我們一同走入南山,走進面塑非遺傳承人張民忠的捏面世界。
在一個南山區不起眼的城中村里,住著市級面塑非遺傳承人張民忠。
與面塑結下不解之緣
面塑是一種以面粉為主要原料的傳統彩色捏塑藝術,是一種純手工制作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工藝,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有文字記載,有民間傳統藝術“活化石”之稱。
面塑題材取意廣泛,造型生動豐富,表情夸張細膩,工藝細致精美,用色沉穩協調,作品靈動渾厚,展現了源遠流長的荊楚文化特色。
面塑這門藝術材料十分簡單,在我們眼中不起眼的面粉成為了捏面人手里的寶物。一個面團最少經過20多天發酵之后才能達至柔軟能捏的程度。
提起面塑,塑非遺傳承人張民忠總是一臉的笑容,他從小就學習捏面手藝,小時候捏不好,除了吃飯睡覺都在和這門手藝打交道,也是這時候自己和捏面這門手藝結下不解之緣。
他說道,自己長大后做過很多工作,但心里始終對捏面念念不忘,當自己重新撿起捏面這門手藝,心里才是感到滿足和愉悅的,就堅持下來了,這一堅持,就是30多年。
藝術創作雖苦也甜
面塑非遺傳承人張民忠說到,這30多年來輾轉多地,于2000年來到深圳市南山區,以前沒有申請非遺保護手藝的意識,以流動擺攤為生,有時過于專注,正在捏面時,身后已是好幾個城管。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時候的他通過《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的故事描述腦海中想象其人物形象,即使是在擺攤的日子里,他也常到圖書館學習研究人物形象,一個人物會反反復復修改。
經過一次次的修改,甚至是好幾個月反反復復的修改,才達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程度,完成后他會為其刷上光油,能令其保存時間更長。
面塑非遺傳承人張民忠提到,自己住在不到20來平的小房間,但自己儲存作品的倉庫比他住的地方大多了,一個個面塑作品都是他的心血,沒有最喜歡,因為都喜歡。
這些年來面塑非遺傳承人張民忠獲獎無數,對于這一張張的肯定,他都一一保存完好,以鞭策自己朝著更高的水準,更大的平臺前進。
經過他年復一年的堅持,他在2019年受邀到法國展示,外國人稱面塑為“中國雕塑”,對由一團面粉而捏出來的面塑作品感到驚嘆不已,原本半小時的展示不知不覺捏了兩個多小時,張民忠也對此感到十分自豪。
非遺商業化?手藝傳承?
關于非遺藝術,我們總想迫不及待將它商業化,才能更好的推廣出去。
面塑非遺傳承人張民忠有另外的想法,他提到,面塑作為商品大眾看到的只是成果,可能心血來潮就買了,但是對制作過程和手藝一無所知,而面塑恰恰更重要的是捏面的手藝和過程,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他也提到擔心這門手藝會后繼無人。
幸好,在深圳市南山區這里,有“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兩大項目,面塑非遺傳承人張民忠說到,現在已經沒時間做擺攤了,相比以前,他更喜歡和大家交流手藝,將這門手藝教給社區的人民群眾和學校的孩子,尤其是具有教育意義的人物形象,更具吸引力。
在學校,他喜歡被孩子們親切地稱呼為“張老師”,孩子子出于對“小泥人”的喜歡,想象力豐富,接受能力強,學習容易上手,一節課下來可以學兩個人物的面塑手藝,但是外界干擾太多,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也只當玩耍的形式進行。
在社區,他喜歡和社區村民交流,他提到,成年人雖上手慢,但是相比孩子更專注鉆研面塑手藝。
也正因此張民忠自己開班授徒,學生們只是因為對面塑感興趣而學,學生遍布全國各地,而他心目中也有傳承人選。
對于未來,張民忠說到,現在相比以前擺攤來說創作時間更多了,未來還想多收徒弟,將面塑手藝傳承下去,通過一個個作品走進更大的平臺。
面塑藝術的傳承,更是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是延續傳統文化的血脈,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結晶。這種表現形式的意義不只是在作品的藝術形態上體現,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弘揚其內在的手藝技術和文化含義。
非遺文化,是經過歷史淘洗遺留下來的精粹,凝聚了每一代人民的守護與心血。這一期和上一期的非遺文化傳承,他們都有自己的堅持。我們慶幸生于這個年代,見證著他們的努力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