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周瑩華老師的工作室,一股幽香撲面而來,工作室里三位繡師正在飛針走線。窗外車水馬龍,但這里似乎隔絕了那些紛紛擾擾,讓人不由得沉靜下來。
工作室的布置很雅致,隨處可見刺繡作品。我被一件特別的繡品所吸引。
一縷秀發從光潔的凈瓶中延伸出來,幻化成了繡布上的一朵蓮花。角落里的作品介紹上寫到:發絲被喻為煩惱絲,經過觀音瓶的凈化,千絲萬縷終于成為蓮花。以此比喻人的心靈得到凈化提升的過程。古人剪下一縷青絲,繡制成佛像這一過程,煩惱絲變成了珍貴的信仰。
周老師領著我們去她的會客室喝茶,在這里桌面案幾上供奉著佛像,香爐里還有燃盡的柱香,我恍然大悟屋里的幽香從何而來。墻上掛著一幅大尺幅的發繡作品《水月觀音》。
“周老師信佛嗎?”
“是的”她微笑著,一邊沏茶一邊回答到。
此時,陽光正透過繡著花鳥的屏風照射進來,令這從古時傳承至今的技藝光彩熠熠。
01
初次聽聞發繡,多少覺得有些新奇。發繡,顧名思義,是以人的頭發作為原料,結合繪畫與刺繡制作的藝術品。最早的發繡因佛教而生。據傳在唐朝,佛教信女剃下自己的頭發繡成大慈大悲的菩薩頂禮膜拜,成為發繡的最早記錄。
怎么會想到用頭發來做刺繡呢?《孝經》中寫到:肌膚毛發,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在古代中國,人們視頭發是生命的部分,是精神的代表。因此,與日常之用的絲繡相比,發繡中寄托著更為深沉的心意,發制禮物表達的是對受贈者的最高致意。而且頭發的材質堅韌光滑,可以經耐歲月,千年不腐,更利于收藏。
唐朝時佛教鼎盛,發繡大多數是宗教題材。到了宋朝,朝廷里設置了繡畫專科,繡與畫融合起來,本是民間工藝的發繡也隨之進入了宮廷。現存最早的發繡作品《東方朔像》相傳就是南宋皇帝趙構之妃劉安所繡。
明清時期的傳世珍品有日本正倉院所藏《彌勒佛》像,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嘉靖年間《倚琴佇月圖》等,皆被后人譽為“細若紋睫,侔于鬼工”。
然而到了晚清至民國時期,這一藝術奇葩卻走向了衰落。甚至面臨著失傳的瀕危狀況。從歷史中打撈起這項古老技藝的人,正是周瑩華的父親——高伯瑜先生。
02
說起周瑩華與發繡的緣分,似乎有種冥冥中注定的色彩。父親高伯瑜是蘇州刺繡研究所的創辦人之一。周瑩華從小就在刺繡藝術中耳濡目染。
60年代末,高伯瑜下放到蘇北,與他一同下放的還有一批蘇州、無錫等地的刺繡工藝師。高伯瑜將這些工藝師聚集起來,在東臺辦起了工藝廠,把發繡這門藝術傳播到當地。
1956年,在高伯瑜的提議和組織下,建國以來的第一幅發繡——《屈原像》在蘇州刺繡研究所誕生了。
回到蘇州后,周瑩華成為了一名會計,機緣巧合地進入了一家外資的刺繡廠。在與數字打交道的閑余,手中把玩的仍然是刺繡。
直到1993年,周瑩華繼承了父親的遺愿:讓發繡在蘇州重放光彩。為了更好地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她辭去了會計的工作,開創了自己的發繡工作室,專心投入到了發繡的研制與創作中。一繡便是20多年。
在2005年,有一項針對蘇州現存手工藝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蘇州做發繡的只有周瑩華一人。2011年,發繡被列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2年周瑩華被列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繡項目的傳承人。
03
即使只有一個人,但這擋不住周瑩華決意要做發繡精品的決心。
發繡這門工藝,以精細著稱。制作工藝復雜,耗工驚人。從搜集頭發到對頭發的處理,分為篩發、選發、分檔、分色、軟化、退脂、加工處理等一套完整程序。
比起絲繡,因為頭發有粗、圓、不服帖等特點,要讓作品達到“平、亮、均勻、自然”的效果,藝人就要采取不同的針法進行繪制,通常每幅作品會用上近10種針法。繡工更是要在刺繡時全神貫注,掌握好穿針引發的輕重緩急,才能繡出最佳效果。
深厚的家學修養讓周瑩華創作第一幅作品時便出手不凡。《維摩演教圖》,是她根據故宮藏畫所作。這幅作品中,她在技法上大膽創新,利用發繡“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特點,運用多種的針法,充分發揮了發繡善于表現線描人物的特點,通過發質的濃淡、粗細、曲直等表達出原作的形態、質感。
而要成為真正的發繡大師,面臨著的是多重考驗。
首先就是題材。很多發繡作品取材于古畫,這就需要通曉中國繪畫史。在刺繡前要做足功課,要對人物服飾,手勢,姿態等等細節了然于心。
雖然有原作可以參考,因為年月久遠,現存的古畫大多有褪色的情況,因此在色彩上就要在現存資料的基礎上做更多的實驗,才能在發繡上找回那份古時的風韻。因為繡到布上不可以出錯,所以在開始刺繡前,繡師會在紙上做大量的練習。一個成熟的繡師往往是繡畫俱佳,并且對中國繪畫史有深入的了解。
正是對古畫的長期研習,周瑩華創作出了一系列發繡佳作:《韓熙載夜宴圖》《八十七神仙卷》《清明上河圖》《姑蘇繁華圖》《虢國夫人游春圖》。這些作品多次榮獲“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這些長卷作品所耗費的時間,是以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對作品的執著,讓周瑩華獲得了首批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
發繡成為蘇州刺繡的“名片”,揚名中外,周瑩華的作品更是被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薩馬蘭奇(JuanAntonioSamaranch)等世界名人收藏。
04
發繡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手藝,在傳承中更重要的還有創新。周瑩華也嘗試將發繡與現代繪畫相結合。這幅宮扇作品《隨你走天涯》就是她與畫家底謂的合作,畫面采用的是底謂的同名鋼筆畫,而將發繡繡在宮扇上也是一次新的嘗試。從內容到形式,周瑩華為發繡尋找著新的道路。
在她的工作室中,還有一位90后的繡師郭曉琪。郭曉琪在大學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刺繡,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深深沉醉于刺繡的魅力之中,如今已是周瑩華工作室中被寄予厚望的發繡傳承人之一。
在郭曉琪的繃架上繡著一朵蓮花,這是她繡了近半年的作品。
周瑩華:“刺繡也是對繡師專注力的考驗。整個過程要能沉靜如水,只專注于眼前的一針一線。不被外物干擾,尤其是手機,在刺繡時一般都會關機。這一點,工作室的繡師們都做得比較好。”
郭曉琪說到發繡還不被更多年輕人所知的現狀,
郭曉琪:“在同學聚會上同學們看到我時,會開玩笑地說那個繡花的人來了。當我向他們展示發繡作品,講一講這背后的故事,他們會感嘆刺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結束白天八小時的刺繡之后,晚上的時間郭曉琪會用來學習理論。周末閑暇時去看展覽,將看到的東西再融入到刺繡中去。刺繡對她來說不只是技藝,而是生活。
為了更好地進行推廣,周瑩華為工作室注冊了抖音號——明瑩發繡,這也是她為順應潮流所作的努力。周瑩華說她的愿望很簡單,希望有更多人知道發繡這門民間藝術,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守藝人加入到發繡傳承與傳播的隊伍中來。
非遺傳承人簡介
周瑩華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繡項目的傳承人。
1958年2月26日出生于江蘇蘇州的刺繡世家,父親高伯瑜是蘇州刺繡研究所的創辦人之一。由于從小就受到剌繡藝術的感染,耳染目睹了許多精美的繡品,周瑩華對剌繡藝術從有所了解到逐漸喜歡,從業余愛好到專門從事剌繡藝術,更讓她體會到了刺繡藝術的博大精深。
周瑩華精于繡制各類刺繡藝術品,尤其善于繡制發繡,多次榮獲“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和“優秀作品獎”。
代表作
《維摩演教圖》、《韓熙載夜宴圖》、《八十七神仙卷》、《清明上河圖》、《千手觀音》、《姑蘇繁華圖》、《水月觀音》、《虢國夫人游春圖》等
你相信嗎?這些“畫”都是用頭發繡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