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海,1938年出生于安徽懷寧。“孔雀東南飛“傳說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作家,曾任中學語文教師。退休后致力于孔雀東南飛傳說的宣傳,著有散文集《小吏港隨筆》、《孔雀東南飛故園拾穗》和《追光晚唱》等。為表彰其對《孔雀東南飛》宣傳的突出貢獻。2015年被國家旅游文化部認定為“孔雀東南飛傳說"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作為非遺項目之一的“民間文學”,既沒有傳統(tǒng)戲曲項目的“儀式感”,也沒有傳統(tǒng)技藝項目的“體驗感”,何以被了解、接受、喜歡、傳承?國家級“孔雀東南飛傳說”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智海為我們提供了某種啟示——
在今年(編者注:2018年)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我省有45人入選,81歲的安慶老翁李智海作為國家級“孔雀東南飛傳說”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列其中。一座城因一個傳說便獨具魅力,較之“白蛇傳”與杭州,“孔雀東南飛傳說”與懷寧亦是如此。而再美麗動人的傳說,也需“傳”和“說”。懷寧縣這位名叫李智海的老人,數(shù)十年來孜孜不倦地研究、傳唱“孔雀東南飛”的故事,傳說的發(fā)生地懷寧縣小市鎮(zhèn)由此蜚聲遐邇。
源于愛——愛上傳說的小鎮(zhèn)青年
“小吏港,從兒時起就聽到外公、外婆和祖父講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故事。這故事,我也不知道聽了多少遍,主要情節(jié)相似,細節(jié)各不相同,聽過之后,也就將故事在小伙伴中間傳講。”81歲的李智海談起童年往事,記憶猶新。
道光版、民國4年版《懷寧縣志》載,“小吏港者,以漢廬江小吏焦仲卿得名”,而焦仲卿就是《孔雀東南飛》的男主角,小吏港則是《孔雀東南飛》故事的發(fā)生地,亦是李智海的出生地,爾后隨時間變遷,“小吏港”成為了現(xiàn)在的“小市鎮(zhèn)”。穿越千余年,“小鎮(zhèn)青年”李智海和《孔雀東南飛》冥冥之中注定有著剪不斷的緣分。
1956年,李智海在太湖中學讀高三,是年秋,改《語文課本》為《文學》,漢末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收入課本作為教材,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首次將《孔雀東南飛》收入中學語文課本。“課堂上,語文老師王新淼告訴我,焦劉愛情故事就發(fā)生在我的家鄉(xiāng),家在懷寧特別是家在小市的同學,莫名地興奮激動。”李智海回憶道,“也許是了解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和文學有了切實的聯(lián)系,所以學的時候特別有感情,我很快讀熟了全詩,從此播下了喜歡孔雀東南飛故事的種子。”
62年已過,那本載有《孔雀東南飛》的《文學》課本始終相伴李智海左右。朱色鋼筆留下的繁體字筆記,雖已模糊,但還能看到青年李智海的認真勁兒:“詩正文357句……計1838字”,黑色簡體字的旁注,看到的是青年之后的李智海反復咀嚼文本的真摯。“這本書是1956年9月印刷的第1版,感覺它就像我的啟蒙老師,一直很珍惜,想想60多年滄桑巨變,這本書還在。”李智海感慨道,講課也好,研究也罷,我總是和大家講起這本書,因為它是一本有故事的書。
功在行——辛勤耕耘的師者
1959年,大學畢業(yè)的李智海回到家鄉(xiāng)的中學,成了一名語文老師。
從學生到教師,身份的轉(zhuǎn)變,并未改變李智海對于《孔雀東南飛》的熱愛,他依舊關注學術界對于《孔雀東南飛》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與《孔雀東南飛》相關的論文,我都會認真閱讀。報刊上刊發(fā)的孔雀東南飛傳說故事,我都會手寫筆錄保留起來。在書店里看到論述《孔雀東南飛》的專著,也一定要買來。”李智海向記者介紹,工作那些年頭,在大量閱讀論述孔雀東南飛的著作基礎之上,開始對從《孔雀東南飛》的歷史背景、社會基礎、歷史意義和社會影響進行研究。
沒想到,李智海課余研究竟成了課堂的教學利器,他的《孔雀東南飛》講得尤為精彩。
“也許是因為小市鎮(zhèn)是故事的發(fā)生地,李老師在講到這一課時比其他任何一節(jié)課好像都帶勁。”年逾不惑的陳桂生現(xiàn)已是一名高校教授,聊起恩師李智海滔滔不絕,記得上《孔雀東南飛》那節(jié)課,李老師提前三五分鐘,打開錄音機放了《陽關三疊》《高山流水》等名曲,先生從自己作為小吏港出生地的淵藪講起,繪聲繪色、“煞有其事”地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jié)局以及作詩的緣由,先生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對封建禮教和宗法進行鞭撻,還不忘引導并整飭著我們這幫農(nóng)村少年稚嫩的“三觀”。
1998年,卸下繁重的教學任務,退休后的李智海終于贏得時間將滿腔赤誠付諸“孔雀東南飛傳說”。邀請同鄉(xiāng)文人吳延洲參與研究傳說,考據(jù)、厘清傳說發(fā)生的地點等學術爭議,發(fā)表一系列研究成果;從四川省昌溪縣購買兩株日香桂,栽在焦劉合葬墓前方兩側(cè);2007年,為迎接懷寧縣孔雀東南飛文化藝術節(jié)的召開,還參與策劃和設計孔雀東南飛個性化郵票……筆耕不輟的李智海,接連推出《小吏港隨筆》《孔雀東南飛故園拾穗》等書籍,讓學術界眼前一亮,如南通大學校長周建忠評價道:“關于此詩的本事、傳說以及再創(chuàng)作,一卷在手,真是全局在胸,對進一步研究與探討《孔》詩,奠定了非常扎實的基礎工作,我相信,學術界會由衷感謝你的辛勤勞動。”也讓“孔雀東南飛”這個傳說以及傳說的發(fā)生地“懷寧縣小市鎮(zhèn)”引得世人關注,“孔雀東南飛”儼然成為當?shù)匾粡堩懏敭數(shù)奈幕?/span>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年少時對“孔雀東南飛”發(fā)乎心的熱愛,直至暮年時鍥而不舍的精進,李智海在2011年成為了省級孔雀東南飛傳說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又2018年5月被定為國家級孔雀東南飛傳說非遺傳承人。
承其責——孜孜不倦的傳承人
六十甲子一輪回,少年成了耄耋老人。在這輪回中,李智海成為了“孔雀東南飛”非遺傳承人。
“熱愛祖國要從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開始,熱愛人民要從熱愛父母鄉(xiāng)親開始。在崗時,我拼命工作,離崗后,便致力于宣傳我的家鄉(xiāng)。”李智海說這句話聲音突然變得有力而有節(jié)奏感,那種力量讓人相信,他就是這樣想、這般踐行。如今已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李智海,說壓在肩上的擔子更實更沉了。“保護并傳承孔雀東南飛傳說,是我的職責和義務,任務光榮,責任重大。”為了更好地實施孔雀東南飛傳承,2016年冬,李智海與老伴夏節(jié)榮,從住了50多年的老縣城石牌搬家至古鎮(zhèn)小吏港。
非遺載體和非遺傳說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互存互補而生,如何讓非遺傳說后繼有人,一直是李老的牽掛。“要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孔雀’非遺故事,讓孔雀東南飛傳說非遺在青少年中普及;還有一個更現(xiàn)實更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教育廣大青少年愛護保管好孔雀東南飛傳說的非遺載體。”李智海說道,在古鎮(zhèn)小吏港,與故事有關系的人名地名都留有一些傳說,成了非遺載體,保留載體,就可以使得流傳民間的故事傳說得到更好地弘揚。為此,李智海擔任了小市中心校校外輔導員和校報顧問,非遺走進了校園,他和孩子們面對面地講述動人傳說;編輯資料,為孩子們、老師們提供相宜的文字資料。現(xiàn)如今,李智海的著作《孔雀東南飛故園拾穗》全鎮(zhèn)學生人人皆知,人人會講《孔》詩,人人會講孔雀東南飛故事傳說。“讓孔雀東南飛傳說傳承人全鎮(zhèn)開花,待他們升入中學、大學,他們中肯定有人熱衷于孔雀東南飛傳說的收集和研究,這就解決了孔雀東南飛傳說傳承人后繼無人的問題。”李智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