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藝術最早見于西周,僅1.17平方厘米上刻出33字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微雕作品是一種精細微小、富有立體感的陽雕微觀作品,是微觀雕刻作品的一門分支。常見的有核雕、骨雕、象牙微雕、微畫雕和壽山石微雕等,它們各領風騷,其藝術風格也相對獨立。
他的微雕作品有時甚至需要放大鏡或者顯微鏡才能看清楚微雕作品的內容,堪稱“絕技”。
“微雕跟一般的藝術品制作還略有不同,甚至還要更高難一些,因為創作的面積過小,如果沒有非常過硬的書法功底和微觀雕刻技藝是很難完成的,而且創作者在制作過程中要聚精會神,屏氣凝神,對精神專注程度和意志力都是極大地考驗?!睂O應民這樣說道。
孫應民與微雕的初次見面,是兒時在其父親的好友家中,當時他被一件清末民初微雕名家于碩的象牙微雕作品吸引了。這個寬約0.5厘米、長不過2厘米的象牙,在高倍放大鏡下神奇地幻化成一幅筆勢縱橫的山水畫,一花一葉纖毫畢見,堪稱鬼斧神工。這是怎樣刻上去的?孫應民拿著這枚牙雕,如癡如醉。自那以后,他下定決心要掌握這門微雕技藝。
孫應民在創作時,他不用放大鏡,不用顯微鏡,用的是一顆藝術的心,一把神奇的刀,一雙微閉著半在世間半在神界的眼睛,創作出的作品集攏在粒米芥珠般的材料上,用電子放大鏡,放至99倍左右,清晰明白,布局謀篇。
在1994年,孫應民應邀到日本進行文化交流活動。看到他的表演后,現場皆是一片驚嘆聲:不借助放大儀器的雕刻,一定是孫應民的眼睛構造有特別的地方。為了證明這一點,他當場蒙上眼睛進行表演。蒙上眼睛,孫應民在花生米大小的章面上憑感覺刻下了唐詩《楓橋夜泊》,在場者竟無不拜服。
數十年的積累,孫應民的微雕技藝逐漸精湛,在其父親的建議下,他將自己在書法、繪畫、佛教等方面的積累與微雕融合,在業界漸漸聲名鵲起。
現在他的代表作《孫子兵法》、《道德經》等作品通過在高倍放大鏡下觀看字字珠璣行云流水。真正中國傳統微雕是不借助放大器具把心和意念傳遞到手指、通過刀法和氣息的調節綜合完成、這一點孫先生做到了!詩詞文賦、儒釋道諸家經典都是創作對象、西冷印社名譽社長高式熊先生觀其創作作品時也給予好評;佛教協會前會長一誠法師對孫先生所刻的古梵文經典很是稱贊!
當有人問到他以后的夢想時,孫應民老師說道:“要盡我最大的努力去教授熱愛藝術的人,同時也要做更多的與非遺相關的公益性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非物質文化,并且很好的傳承下去,做好非遺技藝,將是我畢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