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來我就做了一件事情?!比螒{故宮外斗轉星移,王仲杰在宮墻內終其一生修復古建彩畫?!拔覀冞@些人畢生所做的一件事就是與毀滅抗爭?!睂τ诙鼗湍呖弑诋嫸?,百年如彈指一瞬,而要延續其生命,卻歷經李云鶴、李波、李曉洋三代人歲月傳承。
守住“匠心”,擇一事,終一生,看起來有多浪漫動人,實際上就有多寂寞堅忍。世上時移世易,他們何以在文物修復的世界里一生甘坐“冷板凳”?
鑄就“匠心”,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從“用一輩子干好一件事”的執著專注,到“運用納米級掃描電鏡觀察判定未知物”的精益求精,從“一個剔除動作重復幾千次”的一絲不茍,到“首創‘空間平移’‘整體揭取’技法、研發‘基于絲肽-氨基酸的脆弱絲織品接枝加固技術’”的追求卓越,文物修復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在鑄就“匠心”。
對工匠精神的極致追求,源于更深層的內驅動力。他們深知,手中的何止是一杯一盞、一玨一瑗、一書一函、一檁一椽?那是“文明的載體”“國家的記憶”。技于指尖,俯仰千年,用自己的人生延長文物的生命,不斷還原歷史面貌本來的樣子,讓世人無限接近歷史真相,彰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責任,也是驕傲。
守護“匠心”,護佑“十年不鳴”熱忱。春秋幾度移,做著“隱姓埋名人”的文物修復師,或埋首于田間案頭,或沉潛于大漠邊疆,他們不僅要甘于遠離繁華、埋頭苦干,更要耐住經年累月難出成果的困頓迷茫。守護“匠心”,不能口惠而實不至,需要不斷健全文物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讓事業造就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在職技能型人才培訓工作,印發《關于推動新時代文物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頒布《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加強文物職業管理和制度建設,探索文物工匠學歷提升、職業技能等級與薪酬掛鉤等做法,提升文物技能人才待遇與地位……逐步推動建立與文物資源大國相匹配、與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
弘揚“匠心”,激發文化自信自強。新時代,是更加重視技能、崇尚技能的時代,是更多人學習技能、投身技能的時代。當前,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推動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與社會需求精準對接、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極大地鼓舞了廣大勞動者“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原來默默無聞的文物修復師,逐漸成為行業大拿、業內翹楚,越來越被社會公眾熟知和敬重。
2018年、2021年直至今年,全國文物職業技能大賽已經舉辦了三次,為文物行業從業人員搭建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藝的平臺。選手們互學互鑒、傳承匠心、錘煉匠藝,展現了新時代文物人的精湛技藝和精神風貌。大賽褒揚工匠情懷、厚植工匠文化,引導全社會關注文物技能,提升文物技能人才在行業中的地位,讓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文物行業蔚然成風,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有助于切實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讓文化自信自強牢牢植根在每個人內心深處,激揚中華文明跨越時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