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家喻戶曉的詩句,彰顯了江南水鄉的春意盎然與勃勃生機,又飽含著對這方土地深深的鄉愁與眷戀。
在杭州,有一個取義于此詩的“春風又綠——江南水鄉文化展”,道盡了江南之美。
這個江南文化大展,是杭州市臨平博物館打造,一座江南一隅的區縣級小博物館,如何打造一個江南文化大展?
再憶江南水鄉
展覽選題立意
為響應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的國家發展戰略。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詩畫江南”作為省域品牌主題詞。
位于大運河畔的臨平,是水鄉澤國良渚古國的核心區,更是杭州“全市域全方位融入長三角”的“第一棒”,自古以來便是典型的江南水鄉。
杭州臨平博物館作為一家縣區級博物館,守正創新,突破傳統的地方歷史展示方式,開拓展覽邊界,以“江南水鄉文化”為主題,契合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在喚起江南水鄉的共同記憶,增強長三角區域文化的認同中,展現了博物館的責任與擔當。
再讀江南水鄉
展覽內容策劃
為了打造這個大展,杭州臨平博物館重新梳理了江南水鄉的歷史發展脈絡,全面整理近二十年積累的藏品,充分吸收最新的考古及學術研究成果,邀請了國內歷史學、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通力合作,經過了十余次的研究論證。
誠如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所言,臨平茅山遺址稻作農業所體現的濕地經濟,是從古至今貫穿江南發展的關鍵鑰匙,再結合被譽為江南佳麗地的塘棲古鎮所體現的江南市鎮經濟,形成了一套科學、獨特的江南水鄉文化闡釋體系。
整個展覽從地域、經濟、生活、文化、轉型等五個文化維度,全面展示江南水鄉文化。通過向上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質;向下展現栩栩如生的江南故事,以稻作、絲織、瓷器等獨特的江南文化創造,呈現一個生動、立體的“江南印象”。
再現江南水鄉
展覽形式表達
為了讓展覽更加凸顯江南水鄉文化的特色,在空間塑造上,充分調度建筑空間,將展區以江南市鎮布局進行科學規劃,凝練河網、舟船、橋梁、社戲等江南水鄉符號,虛實相兼,節點設計恰到好處,形成了“移步亦景”的展示效果。
展覽大膽使用水鄉綠為主色調,大量使用新材料工藝——仿玉石玻璃,通過仿自然光源照明,營造詩意唯美且符合時代氣息的水鄉印象空間。
通過信息組團,運用山水、漣漪等意象場景進行文物展示,充分體現文物所蘊含的價值。注重文物的保護性展示,對于耗時11年、花費近千萬元保護的“明星展品”良渚文化獨木舟,制定了專項的搬遷及展示方案,特制恒溫恒濕展柜。
全館展柜均采用低反射玻璃,打造無眩光的觀展環境,清晰真實的展示文物,給觀眾呈上了一場視覺盛宴。
展覽運用5G實時直播等新媒體手段,將水鄉古鎮現場搬進了展廳,實現室內室外的聯動。利用360度VR全景虛擬展覽讓觀眾云享文博體驗。
再續江南水鄉
展覽傳播教育
為了更好地傳承江南水鄉文化,臨平博物館建設了“江南文獻研究中心”,并以此為平臺,開發了“江南文獻數據庫”,與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及省市文博單位合作,增強研究水平,舉辦多場學術講座及研討會、并出版系列書籍,引起了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同時,杭州臨平博物館制定了詳細的傳播方案。前期通過“文博星推官”、在線直播等形式,提高展覽的社會影響力與關注度。
開館當天,結合承辦省、市國際博物館日主場活動,有50余家各級媒體對展覽進行了報道,閱讀量達800余萬人次。每季度杭州臨平博物館還開展了觀眾調查,整體滿意度達99%。
并且,全力打造江南水鄉文化IP“江一才與阿南”。引進杭州知名文創品牌“水一方·曉風書屋”,在文創產品、文藝沙龍等方面開展多維度合作,拓展文化服務空間。
全新打造“水鄉工坊”社會教育基地,深耕“童夢水鄉”、“水鄉印記”等研學品牌,通過“文物解讀”+“品牌活動”打通文博服務“最后一公里”。
博物館的文化影響力日益彰顯,臨平區委區政府決定以博物館為依托,提出以打造“全域江南水鄉文化體驗地”為區文旅融合發展戰略。
正所謂:一個博物館影響了一座城。臨平博物館正在奮發前行,成為在探索新時代博物館發展道路上,區縣級博物館中的佼佼者。
小眾卻驚艷的寶藏展!看完之后,想去江南了!
一個小館如何辦一個大展?
如何設計一個江南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