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非遺如何真正保護并傳承下去,如何為非遺注入“青春力量”?結合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與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聯合發起,龍湖公益基金會進行捐贈的“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近日專訪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他表示,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是一個創舉,這一計劃有兩個核心: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這一計劃,專注培養非遺青年傳承人,“這一計劃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傳承,其關鍵是傳承人隊伍建設,而關鍵的關鍵又是青年一代的參與和成長。”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
這次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等相關機構首期發布的“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2023年度入選名單,被不少專家認為是很大的創舉,這抓住了非遺傳承的一個難點與核心——傳承,能否請您先談一談計劃舉辦的初衷?
王曉峰:其實在很多場合我都說過,非遺保護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傳承,傳承下去了才能更好地保護。但是要解決傳承的問題在哪里呢?就是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靠人來傳承的,在這個人的因素里頭,在傳承人的問題上,青年傳承人就是關鍵中的關鍵了。所以關注青年傳承人群體,一直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也是我們中國非遺保護協會重要的工作。我們也希望通過這一計劃來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讓全社會都來關注,來幫助青年傳承人成長,通過他們的成長來影響更多的青年人,通過他們的成長來影響更多的青年群體,讓更多的人去關注、熱愛、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夠更好地保護,更持續地傳承下去。但這中間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創新發展,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這次計劃只是一個起步,我們剛才在青年非遺傳承人座談會上聽到很多非遺傳承人談到當前的難點,還是在于如何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參與。
王曉峰:所以說這就需要社會的關懷,需要大家的關注,大家來支持。我們設置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計劃的初心就是為了調動更多的力量,為了引導更多的力量來關注,來幫助青年傳承人的成長,讓他們有更好的環境,讓他們真正能夠在從事非遺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人生價值,獲得更多尊重,獲得更有尊嚴的生活。如果說我們能把這些做到,相信就會有更多的人來參與這個工作,去傳承我們過去很多的優秀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我們這個計劃核心或初心是要能夠引導和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源,社會力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化保護。
“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2023年度共計806人申報,項目執委會辦公室根據申報材料,經資格審查,確定有效申報共719人。進入候選名單的719人中,40周歲(不含)以下的超過半數,申報人整體技藝水平較高,具備較大成長潛力。經專家組初選、復選、面試及項目管理委員會審定,最終遴選出首批扶持的青年傳承人20人。我們這個計劃是開放式的,是一種創新,也有示范性。比如首期項目就是由中國非遺保護協會與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聯合發起,龍湖公益基金會捐助支持的。接下來,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群體、更多的企業,關注或者參與到我們的計劃中,以此形成一種廣大的社會力量,同時通過這種實踐的探索,把更多的社會力量組織起來,去解決更多青年非遺傳承中遇到的各種具體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非遺保護協會其實就是起了一個平臺服務的系統工作。
確實,這可以說這是一種示范,是一種引導,希望整個社會形成一種氛圍與合力。除了這樣的計劃,在保護與傳承方面還有沒有一些更具體的做法,比如資金、項目上的扶持?
王曉峰:對于非遺的項目,我們現在還是通過社會公益性的支持,企業和其他的一些公益機構,他們有這種社會責任感,他們覺得對這一群體的支持和幫助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對國家、民族、文化自信自強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的核心點是依靠社會力量,與政府資金扶持是沒有關系的。青年傳承人扶持計劃是動員社會力量,來推進社會保護的一個嘗試,也是個抓手,也是我們政府非遺保護的一個補充。
目前中國有近十萬項的非遺項目。今天座談會上也談到,對于一些非遺如何與當代的生活結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策劃過不少活動,進行了很多的思考與實踐,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下的生活有些脫節,像這樣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怎么來保護與傳承?
王曉峰:非遺保護其實是一個非常綜合立體的工作,有些可以進入到現在的生活,有些跟現在的生活就相去甚遠了,我們需要用一種保護的方式讓它承續下來,這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文化記憶,也是一種珍貴的文化遺產,非物質形態的,也是一種遺產,讓它承續下來,保存下去是不錯的,還有一些我們可以讓它逐步與當下的社會生活相結合,這樣的話就會注入新的生命。我們都知道過去這些遺產都是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只不過是因為后來我們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很多東西脫離了過去那種生活的環境,所以它就需要保護了。但如果說我們能找到更好的途徑與當下的生活結合起來,它不又煥發生機了嗎?所以這些遺產還是需要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去研究、創新與發展的。
這些年非遺和旅游的結合是有目共睹,取得了不少成效,您是否可以介紹一下?另外,也有觀點擔心非遺會掉入旅游功利的怪圈里,您有沒有這樣的擔心?
王曉峰:在推動非遺傳承與旅游產業融合的過程中,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比如在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方面,我們提出了“非遺讓旅游更快樂”的理念,積極推動非遺進景區、進度假區、進街區,舉辦了一系列的“非遺大集”,為廣大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上,協會發布了“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首批在全國范圍遴選了200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較好的景區、小鎮、街區和村寨,通過樹立標桿、發揮示范作用,帶動更多景區、旅游企業等吸引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入駐。如今,非遺保護面臨的主要挑戰還是來源于現代化的生活與生產方式。隨著全球化、數字化、科學技術發展的加速,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傳統文化正在逐漸消失。與此同時,在全球化潮流的推動下,大量的外來思潮與文化涌入我國,并受到了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群的追捧,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大量的本土文化被束之高閣,因缺乏相應的宣傳與創造性轉化手段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部分非遺項目適應性較弱,失去了現代生活的使用功能和場景,導致項目存續狀況不佳、日漸式微。數字世界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部分非遺項目跟進不及時,在保護、傳承、發展各環節中沒能用好科技的助力,在信息洪流中被其他信息掩蓋。
具體到觀點,需要從非遺的發展來看,需要有平臺,要進入生活,旅游是異地游客,從外地到一個地方來,對你這里文化是有新鮮感的,旅游是講差異性的,有新鮮感的東西是有吸引力的,不管表演性還是消費對游客來講都是有吸引力的,所以這里面就有一個核心的問題,保護的問題,你不能說唯利是圖,不顧非遺的特性,盲目去追求利益,肆意去改變、破壞它的這種生態,這就是災難性的,這是絕對不允許的,我們正在做一個標準,非遺融合的標準,這個標準就在規范這些項目,規范這些原則。
總的來說,保護肯定是第一位的。
王曉峰:對,非遺與旅游融合要“保護優先”。保護是我們所有非遺工作的一個出發點,這是歷史繼承和文化傳承的使命。非遺與旅游融合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要在堅持守正中觀照現實,需要在行政層面建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協調機制。要解決好融合發展中非遺保護的機制問題,要遵循非遺保護的基本原則。還有,要保障和鼓勵非遺傳承人通過與旅游的融合,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和個人尊嚴,這是非遺與旅游融合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也是非遺與旅游融合生命力的重要保障。要為非遺人群創造更好的一個生產、展示、傳承的環境,這樣我們非遺與旅游融合才可持續發展。
在數字化時代下,非遺保護在數字化方面應如何結合?
王曉峰:對于瀕危的、亟需保護的項目,當務之急是以現代化的記錄手段開展綜合記錄,進行搶救性的數據保存,形成數字著作,這部分工作我國已經開展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礎上,對基礎信息開展研究與轉化應用,賦予非遺當代表達能力、重回現代生活,是提升項目存續能力、促進項目創新發展的有效做法,也是保護傳承的意義和目的。
對于存續狀況尚可的項目,在項目生產方面,在保留核心技藝的同時可以借助現代技術改良生產材料、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展示形態;在轉化應用方面,在技術手段高度豐富的便利下,可探索項目文化內涵的跨界融合,借助現代載體傳播傳統內涵;在弘揚傳播方面,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創新力和便捷性,豐富非遺的傳播渠道和展現形態、提升故事講述能力。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數量極巨的傳承文物,您認為,非遺傳承人如何面對悠久的歷史、文物?在這方面協會有什么想法?
王曉峰:文物是文物,非遺是非遺,但它們是有聯系的,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的祖先在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創造出來的,只是現在留傳下來的是一個靜態、實體的東西。但是有很多東西是一直在延續下來,比如景德鎮的陶瓷是沒斷代過,一直延續到現在,工藝技術與文化都有傳承。但也有一些是斷代的,這就需要去研究,甚至有些可能通過這種深入的研究去恢復它。比如我們今天有一個傳承人,是從事龍泉青瓷的,叫湯忠仁,他現在復燒的青瓷就是他自己從過去殘留的古瓷片里去研究,然后去恢復那個技藝,把古法呈現出來。包括這次展出的景德鎮琺華彩瓷繪制也是這樣的,這些非遺在傳承中有時會中斷,這里面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包括歷史的變遷,技術的流失等,但只要有實物在,我們就可以去研究這些文物,通過不斷地實踐,重新恢復那些技藝,甚至有些技術還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