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藝,藝術學博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研究館員。長期從事陶瓷藝術創作、傳統手工藝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傳統手工藝活態保護研究——以浙江雕刻技藝為例",著有《陶色釉惑》《留住手藝——傳統手工藝活態保護研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嵇錫貴卷》等著作,被授予“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稱號。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下簡稱“國家非遺中心”):非常感謝郭主任接受我們的采訪。2016年,各地根據自身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特點,從不同角度開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請您簡單介紹一下,2016年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以下簡稱“省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郭藝:2016年省中心的工作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打造活動品牌,成功舉辦了具有影響力的非遺活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2016年10月,省中心在杭州市舉辦第八屆浙江·中國非遺博覽會,該博覽會以“繼承傳統,融入生活”為主題,以“先人智慧,工匠精神,生活狀態”為呈現內容,以“三館二區一論壇”為主體框架,共有來自國內17個省、市、自治區147個參展項目的368位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攜作品、衍生產品參展參演。展覽期間人流量達23萬余人次,網絡直播點擊量達53萬余人次。
10月,省中心還以“讓傳統工藝重返當代日常生活”為主題,組織舉辦了“大匠至心”傳統工藝振興杭州論壇,圍繞“傳統工藝與推廣傳播”“傳統工藝在‘大數據’與‘互聯網+’時代的機遇與作為”“如何讓傳統工藝重返當代日常生活”三個核心議題展開交流、討論,為積極探索、有效促進傳統工藝振興提供方法和途徑,形成《傳統工藝振興杭州共識》。
此外,省中心還先后舉辦了義烏文交會——浙江省非遺“百工坊”專館展覽、“浙江好腔調”傳統戲劇展演系列活動、“非遺薪傳”浙江傳統服飾精品展評和浙江傳統戲劇展演展評系列活動,以及“清風徐來——浙江扇子與風箏工藝展”等活動。
二、著力保存保護,積極推進非遺搶救性記錄工作。2016年,省中心完成了第一批共10位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同時,還啟動了省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
三、積極服務基層,注重文化恵民。省中心先后在8個村(社區)開展浙江“美麗非遺走進文化禮堂”系列活動,并于春節期間開展“服務傳承人月”活動。自2008年春節至今,“服務傳承人月”活動已連續開展十屆,通過加強對各級傳承人的關照與服務,他們投身非遺傳承保護的熱情和創造性得到更好的激發。
四、重視隊伍建設,強化培訓工作。2016年,省中心先后開展全省非遺業務骨干培訓班、全省非遺中心主任業務培訓班等系列培訓活動,就非遺品牌活動組織與策劃、非遺館建設、非遺調研報告及課題研究、國家級傳承人搶救記錄工作規范等內容,對省內各地市文化部門有關負責同志、非遺保護中心業務骨干進行了專題培訓,培訓總人數達200余人次。
五、創新保護理念,推進浙江非遺館建設。2016年12月,省中心啟動省非遺館藏品的征集和捐贈工作,編撰《浙江省非遺館(籌)藏品征集工作管理辦法》,并擬定了第一批館藏品征集清單,為后續的藏品征集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六、加強理論研究,編撰出版保護成果系列叢書。出版了《浙江省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匯編》《傳統手工藝振興·杭州論壇匯編》《浙江好腔調——2015浙江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遺”選粹——中國民間博物館》系列叢書9冊。
國家非遺中心:省中心作為這些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或參與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樣的?
郭藝:省中心是由浙江省編委于2008年批準成立的縣處級機構,為省文化廳所屬社會公益類純公益性事業單位。省中心內設辦公室、項目部和活動部三個部門,共有事業編制8個,現在編7人,另有外聘人員11人。
國家非遺中心:您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浙江省非遺資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郭藝:浙江省位于東海之濱,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浙江非遺資源主要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工藝資源豐富,手工技藝精湛。浙江土地資源匱乏,大部分地區是“七山一水三分地”,為了生存,智慧勤勞的浙江人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本地材質特性,在長期實踐積累中形成精湛的手工技藝。浙江不僅制瓷技藝、蠶桑絲織技藝較為發達,還擁有多個“百工之鄉”,包括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青田石雕和甌塑在內的“三雕一塑”也是我國著名的工藝品種。總體來說,浙江的雕刻、制瓷、制筆、剪紙、刺繡、織造、印染、編織、鍛造等技藝在全國均享有盛譽。
二、傳統文脈深厚,戲曲形態多樣。浙江是南戲的發源地,保留著古老戲曲的遺存。浙江傳統戲劇種類繁多,不僅有昆曲、京劇等經典劇種,也有越劇、婺劇、紹劇、甬劇、甌劇、杭劇、湖劇、姚劇等地方劇種,還有醒感戲、花鼓戲、菇民戲等地方風情小戲。此外,溫州南戲、海鹽腔等古老劇種,亂彈、高腔、目連戲、攤簧等民間劇種,以及皮影、木偶等傀儡戲,在浙江均有分布。
三、文化生態多元,民俗風貌獨特。浙江歷史上曾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加之省內地理形態迥異,水鄉、平原、山地、海島并存,因此,海洋漁俗文化、畬族文化、蠶桑絲織文化等不同風貌的文化形態在浙江省內均得以完整保存和有效傳承,文化生態呈現出多元化特征。
國家非遺中心:針對這些獨特、豐富的非遺資源,浙江省多年來都開展了哪些主要工作來促進其傳承保護,取得了哪些成果?
郭藝: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摸清家底,全面掌握非遺資源。自2003年浙江率先啟動非遺普查工作以來,全省直接參與非遺普查的人數達到23.33萬,各級公共財政投入達6451.2萬元。普查工作覆蓋全省所有鄉鎮、街道及行政村,實地調查非遺項目15.63萬項,召開各類座談會8894次,走訪民間藝人13.37萬人次。經過5年多的努力,共收集非遺線索約105萬條,相關實物資料2.3萬余件,調查文字記錄1032.1萬字,錄音記錄4525.7小時,匯編普查資料3260余冊。該項工作為此后我省非遺名錄體系建設及相關傳承、保護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我省共有省級以上非遺項目五批共88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17項。
二、制定措施,切實加強非遺保護。非遺項目方面,我省針對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和國家級項目制定并實施了“八個一”保護措施,即形成一個保護方案、一個專家指導組、一個工作班子、一個傳承基地、一個展示平臺、一套完備檔案、一冊普及讀本、一項配套政策。傳承人方面,除每年春節期間開展的“服務傳承人月”活動外,我省還針對傳承人建立了“三個必報”“五個必訪”的工作制度,即各地文化部門在工作中了解、發現傳承人家中有突發事件必報,傳承人大病或逝世必報,傳承人有重要藝術成果必報;傳承人家庭困難必訪,大病或逝世必訪,收徒傳藝必訪,有重要藝術活動必訪,有突發事件必訪。
2016年,我省還制定《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十三五”規劃》,對下一階段全省非遺保護工作做出規劃。
三、分類指導,探索科學保護路徑。我省依照“一項一策,分類保護”的原則,加強非遺保護工作。一是搶救性保護。我省扎實推進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同時,從保護瀕危項目入手,實施“浙江省地方戲劇振興計劃”和“浙江省瀕危劇種守護行動”,并在此基礎上啟動曲藝類非遺項目的振興行動。二是生產性保護。我省先后評選命名120家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非遺主題(實驗)小鎮,大力振興傳統工藝。三是整體性保護。我省先后公布了10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其中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被列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四、深化理念,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在履行《公約》、依法保護的同時,我省在政府層面不斷加大工作力度,持續推動非遺事業發展。一是設立工作機構,實現了省、市、縣非遺保護中心全覆蓋。二是落實保護資金,“十三五”期間,省財政非遺專項資金規模將擴大到5000萬元以上,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堅實保障。三是創新工作機制,啟動了浙江省非遺保護數據庫平臺建設工程,現已采錄200余萬條數據。值得一提的是,我省試行建立“非遺保護發展指數”,目前試行的評估框架有6個方面、35項指標,用功效系數法計算衡量地方非遺保護實效的統計數據。現已連續兩年對全省各個縣(市、區)開展評估,極大地提高了各級黨政領導對非遺保護事業的重視程度和管理水平。該項工作被列為文化部2016文化工作重點調研課題。
五、打造品牌,推動非遺有效傳承。一是以會展為平臺,組織成果宣傳展示。我省通過舉辦非遺博覽會、交易會等形式,為非遺的展示、傳承和產品交易搭建平臺,促進傳統工藝振興和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二是有傳有承,積極培育傳承人群。我省一方面積極實施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另一方面,先后舉辦了八屆“非遺薪傳”系列展演展評活動,鼓勵優秀中青年傳承人更好地開展非遺傳承、傳播活動。三是立足本土,走出境外,講好浙江非遺故事。經多年的培育和打造,“憶江南”“天工遺風”等主題活動已形成了對外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動。
國家非遺中心:通過多年的工作,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較有特色的保護舉措或創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鑒?
郭藝:浙江是全國非遺保護綜合試點省。省中心圍繞省文化廳工作部署,根據自身職能定位,努力探索浙江非遺保護的新模式、新經驗,推進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基礎。一是整合非遺資源,完善非遺數據庫建設,以浙江省非遺保護數據庫平臺建設工程為契機,建設了普查管理、項目管理、事業管理、集成志書、影像資料、管理平臺數據庫。二是以專業要求推進搶救性記錄,開展了傳承人文獻影像資料收集、調查工作,建立省市非遺中心、學術專員、傳承人、項目保護單位“四力合一”的搶救性記錄聯動工作機制,并制定浙江省搶救性記錄專業技術影像記錄標準。三是注重音像記錄與文字整理同步,開展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和調研報告的編撰工作。
二、抓機制。為進一步加強省市聯動,省中心建立了省、市非遺中心主任聯席會制度,每年定期交流工作經驗,分享特色案例,搭建互動平臺,共同提升業務水平,使全省非遺保護工作形成“一盤棋”。此外,還成立了由省中心骨干、設市中心主任組成的非遺保護機制建設創新團隊,在人才建設、理論研究、機制創新、資源共享等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
三、促傳承。一是通過展評活動促進非遺傳承,培養傳承人群。2011年起,我們連續組織舉辦八屆“非遺薪傳”展演展評活動,以省內重點門類和瀕危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為目的,著力宣傳和鼓勵我省非遺傳承人。二是推進戲劇保護,深入實施“浙江省地方戲劇振興計劃”和“浙江省瀕危劇種守護行動”,扎實推進浙江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讓更多人了解、熱愛浙江傳統戲劇。“浙江好腔調”傳統戲劇展演系列活動的連續舉辦,也為推進此類項目保護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拓發展。促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保護成果與社會共享。一是樹立非遺展會的浙江樣板,浙江·中國非遺博覽會、義烏文交會——浙江非遺生活館等展會,現已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非遺品牌活動,各省參展的復展率達90%以上。二是發揮社會力量,共同推動非遺保護。浙江率先在全國成立了省級非遺協會,并先后成立九個專業委員會,成為我省非遺保護的重要支撐。三是創新工作理念,籌建省非遺館,并指導市縣非遺館的建設。省中心啟動非遺館管理機制、人才建設、軟件運營、藏品征集等方面的前期準備工作,制定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建設及規劃意向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建筑設計任務書》《浙江省非遺館(籌)藏品征集工作管理辦法》,為后續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國家非遺中心:謝謝您的經驗介紹,您提到的這些理念和方法想必能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參考。省中心對2017年的保護工作有哪些計劃和想法?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郭藝:一是強化非遺保存,扎實推進傳承人搶救性記錄、非遺項目保護規劃制定、非遺檔案和數據庫建設等基礎性工作。二是創新工作理念,通過省非遺館建設,探索非遺保護新的管理模式。三是舉辦第十二屆義烏文交會——“浙江非遺衍生品生活主題館”展覽、第九屆浙江?中國非遺博覽會、“大匠至心”傳統工藝振興拱墅沙龍等系列活動。四是繼續開展“非遺薪傳”浙江傳統音樂展演展評等活動。五是繼續舉辦“浙江好腔調”傳統戲劇系列展演、曲藝“三進”(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文化禮堂)系列展演。六是開展全省非遺保護系列培訓。七是編撰保護及研究成果,出版《浙江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系列叢書》、《浙江代表性傳承人現狀調研報告》、“非遺薪傳”系列叢書。
國家非遺中心:對于浙江省內非遺保護工作,都有哪些宣傳平臺,可否給大家介紹一下?
郭藝:浙江省非遺保護工作開展至今,一直高度重視網絡信息化建設和宣傳工作。2007年,浙江非遺網(www.zjfeiyi.cn)正式開通上線,并于2009、2013年兩度升級改版,是我省宣傳非遺保護工作的第一陣地。我們還緊跟時代步伐,開辟新媒體宣傳平臺。2011年,“浙江非遺”新浪微博正式開通;2012年,“浙江非遺”騰訊微博上線;同年,“浙江非遺”(feiyizj)微信公眾號正式開通,成為我省非遺保護宣傳工作在新媒體平臺上的第一官方窗口。
國家非遺中心:在采訪的最后,想請您講一講,您從事非遺工作以來最大的心得、體會是什么?
郭藝:我較早參與了非遺保護工作,多年的工作,使我與傳承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對我來說亦師亦友。同時,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他們的人生經驗、技藝實踐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大多數傳承人年事已高,記錄工作尤為迫切,因此,在我們記錄的過程中,傳承人的離世就成為了我們心頭永遠的痛。我想通過我們的努力,盡量讓這種遺憾更少些。非遺的記錄與保存是保護傳承的重要基礎,立足于此,我們才能更科學、更有效、更完備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追尋歷史,展望未來,我們承載著一份使命、責任與擔當: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下去,讓民眾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并使其融入生活,融入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