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文明,漫漫長河,五千年薪火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守護著、傳承著、開創著。他們記錄著我國傳統文化的演變,生動展現著當地的民風民俗。在株洲市荷塘區仙庾鎮樟霞村,有這么一位非遺傳承人,從歲月的沙灘中發掘出失傳文化,在時間的長河里練就了一手出神入化的竹雕技藝。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非遺文化,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下重新煥發活力,秉承著“傳承竹雕非遺文化,助力仙庾鄉村振興”的理念,在湖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23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期間,一批朝氣蓬勃的青年大學生專程來到黃立雄家中進行“余氏無縫活節竹雕”的學習,借此機會,我們也得以和黃立雄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一)師生合力重現千年傳承
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株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余氏無縫活節竹雕”傳承人黃立雄自小便對各類手工技藝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在我小時候有那種畫著圖畫的連環畫,我就特別喜歡臨摹里面騎馬帶兵打仗的將軍。“說起童年的故事,黃立雄的眼中滿是回憶。得益于家庭環境的寬松,黃立雄早早便接觸了皮影戲、紙雕、繪畫等手工技藝。說到這里,他興奮地向我們描述著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龍膽亮銀槍等兒時制作出來的書中武器。
余深根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他既是黃立雄的師傅也是他中學時候的物理老師。受家庭影響,少年時期的余深根就開始探索鉆研竹雕的活節技藝。當上教師之后他同樣利用空余時間去琢磨活節竹雕,拿著自制的雕刻工具,在煤油燈下翻閱著一本又一本古籍。歷經無數挫折,越過重重難關,七十載風霜歲月,余深根終于開拓出竹雕藝術的一條嶄新路徑——無縫活節竹雕。在完整的竹子上以整體為單位挖制出環、鏈、窗、鉤、提手、掛墜等連續的、可活動的部件,全程無任何人工拼接環節,其巧妙的活動性與一體成型正是“無縫活節”的由來。
少年時期的黃立雄作為余深根的學生,同樣也受到了一部分影響。巧合般的,黃立雄同樣成為了一位中學物理老師。也正因為這種從事同一職業,亦師亦友的關系,余深根找到退休后的黃立雄,向其傳授了自己畢生對于活節竹雕的研究。“這里面有很多技巧的。“黃立雄拿起一件鳥籠的作品說道,一開始的工藝和正常竹雕一樣,在雕刻的過程中會留下需要做活節的部分的余量,然后計算、畫圖、再對這部分進行雕刻。
別聽著簡單但是里面的門道很多,他告訴我們哪怕是這條看起來很普通的竹鏈也有著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需要留下一個部分懸空的圓環,然后在上面對著圖紙畫上輔助線,“你看這個鏈子,要確保它的‘無縫’就得在截面畫個十字”,黃立雄擺弄著這條“方竹鏈”指給我們看,“這種鏈的活節我認為是活節竹雕這項技藝中相當難的一部分,它需要反復磨銼,單鏈條中的一節甚至要一整天才能完成。”
通過余深根的發掘,黃立雄的改進,“活節竹雕”逐漸從古籍上的往日化為現實。也正是兩代人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才能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中尋找到斷承千年的技藝,才能一點點完善成為竹雕藝術的嶄新路徑——無縫活節竹雕。
(二)熱愛是我第二個老師
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株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余氏無縫活節竹雕”傳承人黃立雄自小便對各類手工技藝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在我小時候有那種畫著圖畫的連環畫,我就特別喜歡臨摹里面騎馬帶兵打仗的將軍。“說起童年的故事,黃立雄的眼中滿是回憶。得益于家庭環境的寬松,黃立雄早早便接觸了皮影戲、紙雕、繪畫等手工技藝。說到這里,他興奮地向我們描述著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龍膽亮銀槍等兒時制作出來的書中武器。
余深根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他既是黃立雄的師傅也是他中學時候的物理老師。受家庭影響,少年時期的余深根就開始探索鉆研竹雕的活節技藝。當上教師之后他同樣利用空余時間去琢磨活節竹雕,拿著自制的雕刻工具,在煤油燈下翻閱著一本又一本古籍。歷經無數挫折,越過重重難關,七十載風霜歲月,余深根終于開拓出竹雕藝術的一條嶄新路徑——無縫活節竹雕。在完整的竹子上以整體為單位挖制出環、鏈、窗、鉤、提手、掛墜等連續的、可活動的部件,全程無任何人工拼接環節,其巧妙的活動性與一體成型正是“無縫活節”的由來。
做一件作品所需要的時長不等,不止受到原料大小的制約,也取決于工藝的復雜度。“這個竹雕花時間,花功夫。”黃立雄又從柜子里拿出一件內外雙層分離可轉動的竹籠“國寶熊貓”,這是他十分得意的一件作品,由“走馬燈”的原理啟示而作,其作品包含兩大部分,其一,竹籠的頂部挖制了多邊形鏈節的竹鏈,其二,實現了作品的主體圖案由不動到可動,竹籠內的主體圖案可以在竹籠中作任意360°的旋轉。他告訴我們,目前做過最長的一件作品花了他三個月,從選料到構思,從畫圖到下刀,每一步他都精益求精,一邊觀摩著自己過往的作品總結欠缺,一邊汲取古今中外名家作品的精華。也正是這樣的“慢工細活”,成就了一件又一件的精美作品。
每每說到自己的作品時,黃立雄總是不由得笑起來,像是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無縫活節竹雕在當前社會中還沒有出現第二家”2021年7月,他申報的“余氏無縫活節竹雕”成功地進入了市級非遺藝術殿堂,并頒發了證書。他的作品“梅蘭竹菊”,“鼠我有財”,“竹項鏈”,三件竹雕作品至今還在市博物館一樓展出。
(三)我想把這項技藝廣泛地推廣向全社會
為了將“余氏無縫活節竹雕”這項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黃立雄作出了很多努力。在繼續查閱古籍的同時,他也進行著當前先進技術的學習。當了解到前來仙庾鎮進行“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的是機械工程學院的學生時,他興奮地跟我們探討起來如何將工業設備應用到活節竹雕中。他告訴我們他之前研究了怎么使用車床,可惜其對于原材料的要求還是太高,正圓的原料實在是可遇不可求,所以也就只能作罷了。
“如果能應用到工序里面的話,能節省好多時間。”與時俱進的黃立雄非常愿意探索新鮮事物,并將其與活節竹雕有機結合。在給前來學習的學生教學的時候,他笑呵呵地拿出了角磨機,取代砂紙來打磨竹子表面。“非遺傳承不是死守著傳統,”他把光潔的竹筒遞給一旁的學生,“先進技術所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來更多的放在研究上。”
“你看這里,鋸子先輕輕地磨一道印痕,就更容易鋸開來。”黃立雄比劃著,詢問一旁的學生是否能聽懂。七十歲的黃立雄精神矍鑠,做起事情來依然利索,午休剛過,就能看到他神采奕奕地拿著工具推門而入,不辭辛苦和炎熱。黃立雄對學生的關心勝過了自身,常常一教就是幾個小時,直到學生們心疼他想要送他回家的時候,他也會突然回頭叮囑他們需要注意的工藝細節。
得益于妻子對自己的大力支持,黃立雄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余氏無縫活節竹雕”這一項非遺技藝當中去。在談及活節竹雕的傳承時,黃立雄拍了拍自己的胸膛。“我希望自己能在還能做的年紀多做一點,想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對技藝的研究里面”他打算再等一等,再學一學,向世界呈現一份更加完美的竹雕技藝。
在說到對未來有什么想法的時候,黃立雄告訴我們他今年打算繼續整理資料,嘗試去申請湖南省的非遺項目。然后把活節竹雕這項技藝推向社會,推向根雕、木雕乃至其他領域。他還告訴我們:“現在網絡自媒體發達,我想研究一下怎么能利用起來,幫助發揚‘余氏無縫活節竹雕’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