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各地區的戲曲劇種有360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在菏澤,除了山東梆子、大弦子戲、兩夾弦等大眾比較熟悉的戲曲劇種外,還流傳著大平調戲曲劇種,它們帶著田野芬芳,吟唱著一方百姓的喜怒哀樂。
“耳聽得千歲撒下圍場,怎不叫人心內慌。萬歲爺屢出安民榜,安撫百姓務田莊……”近日,剛走到牡丹區大平調非遺保護傳承中心樓梯口,記者就聽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平調代表性傳承人何西良嗓音高亢的唱腔。走進排練室,何西良正與徒弟胡勝軍、賈振強排練大平調經典劇目《反徐州》。
“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有著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大平調(以河南濮陽為中心)、西路大平調(以河南滑縣為中心)和河東大平調(以山東菏澤為中心)。”排練間隙,何西良告訴記者,大平調在藝術風格上遠比豫劇更加粗獷,較有山東地方特點,發聲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頭釘等板式起板時,尾聲使用極高的假嗓。
大平調,原名大梆戲,又名大油梆。唱腔音樂屬于梆子腔系統,在音樂板式結構上與山東梆子和豫劇多有相同之處,主要伴奏樂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號等,在大平調的角色行當中,黑臉和紅臉居于主要地位,形成劇種的重要特色。2008年6月,大平調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的藝術手段,也是戲曲表演的基本功。我16歲開始學習大平調,一直沒有離開過戲曲舞臺。作為傳承人,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大平調這項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今年60歲的何西良說,創新發展是讓老劇種煥發新生命的重要方式。為此,何西良帶領劇團青年演員,結合當下社會實際,自排自編了很多反映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反腐倡廉等重大主題的現代劇目,其中《父母心》《護犢》《賴漢豆腐》等劇目,先后榮獲山東省鄉村題材優秀劇目、全省優秀黨員教育電視片一等獎、菏澤市第二屆牡丹文藝獎等榮譽。
近年來,牡丹區大平調非遺保護傳承中心每年送戲下鄉近300場。送戲下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送至基層,同時也帶火了大平調。
“只要檔期能排得來,我們每天都愿意演。”何西良笑著說,大平調要想持續健康發展,扶持青年藝術家是努力方向,給他們提供更多展示自己及作品的平臺,戲曲文化才能更好地開枝散葉。
采訪接近尾聲時,伴著弦、梆之聲,粗獷豪邁的唱腔在排練室再次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