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民俗的茶俗(白族三道茶),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此次也作為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中的一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一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白族的“三道茶”在白語里為“紹道兆”,最早見載于徐霞客所著的《滇游日記》。白族大凡在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拜師學藝等喜慶日子里,或是在親朋賓客來訪之際,都會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記者連線大理三道茶州級傳承人董麗。她表示:“三道茶最早是以藥茶的形式出現在白族人民生活中的,主要展示了白族先民的一種智慧,賦予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它所折射的是人的一生——從青年時的艱辛到中年時的甜蜜,再到老年時的回味。所以我們從第一杯的千古之茶,到第二杯的幸福之茶,再到第三杯的回憶之茶,就是一種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
得知中國茶申遺成功的消息,董麗激動不已:“今天早上一打開手機,看到成功申遺的消息,我特別激動。”她曾經參與白族三道茶申報的材料整理和承諾書簽署工作,“特別欣慰能有機會參與到這樣的申報中,看到成功的消息以后心情澎湃,又感到任重而道遠,覺得自己肩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強了。”
據唐樊綽《蠻書》記載,早在南詔時期,白族的先民就有“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的飲茶習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大理,即受到三道茶禮儀的招待。他在游記中有“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的記述。現在大理還流傳著一句俗語:“如果到大理來沒有喝三道茶,就沒有真正地領略到大理的文化。”而現在,許多旅游景區都能喝到三道茶。董麗直言:“大理屬于旅游地,在大理古城、我們的傳習所,包括喜洲、周城,還有我們的游船上,都喝得到三道茶。”
董麗告訴記者:為了在傳承中的創新,三道茶已經被搬到了舞臺上,“是以歌舞伴唱的形式出現。不過,在我們的三道茶傳習所,就純粹是從白族人民的飲食習慣出發,把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傳統最原始的這一套搬上了體驗臺。”她希望來到大理的人們,能深度感受一下白族人民的文化禮俗。“社會在變化,一些習俗在慢慢地流失,作為傳承人,我們要趕快把這些習俗傳承和傳播出去。因為現在除了一些家里面要請客,或者逢年過節能喝到以外,普通百姓家中其他時間幾乎都看不到三道茶的影子。”
小時候,董麗早上起床,總能看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喝三道茶的第一道茶,逢年過節的時候,家里面也會備好三道茶招待親朋好友,這些畫面讓她覺得很幸福。遺憾的是,三道茶曾發生過一定的斷層,“但是我覺得通過這幾年的努力,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會加入到我們這個團隊。現在不止在各個村在設有點,還讓非遺進校園,從幼兒園的小朋友開始,給他們種下一顆茶文化的種子。讓他們知道三道茶原來是這么好喝,這么有文化特色。”
在董麗看來,“三道茶是祖先的一種智慧結晶,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祖訓。我為白族的飲茶方式感到自豪,尤其在第三道里面有花椒,全世界可能只有我們才把花椒當飲料。”如今,董麗對白族三道茶的未來充滿信心,“它屬于民俗,祖輩傳給父輩,父輩傳給我們,代代相傳。現在傳播的途徑多了以后,民族文化也越來越受重視了,現在來學的人特別多。”此次和董麗一起簽署社區知情同意書的小學生代表張永爍,就對傳習三道茶有著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