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院先生,擔任涇陽縣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政協委員,1984年至2011年擔任村主任,現為太平鎮老年協會會長、涇河竹馬藝術團團長,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涇河竹馬》、《涇河號子》傳承人,咸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涇河紙臺》傳承人。2009年代表陜西省在杭州參加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驗交流會。民間舞蹈《涇河紙臺表演》參加陜西省首屆民間文化藝術節調演并獲陜西省人民政府“山花獎”銀獎。
本次訪談對象為非遺文化傳承人高文院先生,訪談內容主要圍繞以服裝、舞臺、演員、場地、姿態等具體的非遺內容展開加以詳細講解。起初,竹馬傳承人讓“藝太坊”團隊觀看竹馬非遺文化所遺留下的宣傳介紹視頻,隨即該團隊便進行了訪談交流。
他介紹到,當下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建筑拆遷,其文化(舞龍、舞船等)正在消亡,他以此采取措施向省政府提報了該非遺項目,引起近期高校因“竹馬”非遺文化紛紛采訪與其相關事項。
據他回憶,竹馬歷史文脈悠久,文化內核豐富,手藝傳承有300多年?!爸耨R”講究陣法與戰術,是團隊協作而成的方陣隊列(如:白蛇傳等)?!爸耨R”一般場地為15*15平方米,參演人員為10~12人,預備演員有10~12人?!爸耨R”隊由為8~12歲小孩組成并最終扮演相關角色(eg:小悟空)進行匯演。“竹馬”每場表演時間隨演出變化而調節,高會長以團長(導演)身份參與其中,每個隊列有相應負責人進行對接與安排。其表演的人數大致概括如下:龍隊列(2只龍為主,2~4龍);鑼鼓隊約為50人;鑼鼓大賽約為1上百人;荷花(蓮花)舞150~160人;縣城節日慶賀以歌舞形式表演,參演者為上百人?!爸耨R”非遺項目大致有竹馬隊、鑼鼓隊、紙臺隊、龍隊、獅子隊;節目有“大頭娃”、“雙放?!薄ⅰ肮贤捱€愿”、“賊打鬼”(似小品)、“劉海捉蟬”等,其中,騾、獅子等賊打鬼的竹馬情節部分,因需要全裸表演而無人表演,今已失傳。
他還提及到他作為陜西省代表人之一于2009年參與杭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類項目”全國交流會。而后,“竹馬”非遺項目在中央一、四、五臺與陜西各個電視臺相繼播出并達到觀看受眾為8千萬的宣傳效果,在這種影響影響下,在國際友人方面也有相應反饋。最后,團隊在非遺傳承人高文院的帶領之下參觀了藥王洞,窯洞里面供奉著孫思邈像,其歷史已達有300-400年之久,洞頂部繪制各種藥材以及象征動物(龍、鴛鴦、貓等),左側洞穴還有十八羅漢洞以及洞頂浮雕畫。他還講訴這附近曾是學校,有八個村的學生在這里上學。藝太坊團隊還參觀了棗坪村的老物:大皂角樹(有200年歷史)、積水井(用來喝水)、老屋(磚瓦房)。以下是一些實物圖像的呈現,包含窯洞壁畫(包含唐代)、700多年的藥王洞內圖像與竹馬的具體實物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