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揮刀起,紛紛木屑揚,精巧的圖案在刻刀的游走中躍然于眼前,一塊塊不同材質的木頭逐漸顯現出神情、態勢……走進大理白族木雕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文賓家中,只見他正握著一把刻刀,靜靜地在木頭上雕刻著。
李文賓從16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傳統木雕雕琢技藝,之后又自學了專業的理論知識,形成了系統的木雕藝術理念。從父輩單一的雕飾制作到如今涉及寺廟古建、亭臺樓閣、白族傳統民居等多門類產品,一塊塊平平無奇的木頭,經過李文賓的細細雕琢,化為“神奇”。
“當時我們家庭生活相當貧寒,我父親是做木活的,后來我和父親做了幾年以后,我又拜我父親的師傅去做木活,做了兩三年之后就自己立門戶,帶起了學徒。”李文賓回憶起以前的時光,不禁感嘆,“從我和父親學習木活到現在,我已經堅持了五十多年。前些年,我經常帶著徒弟們到處闖,到過龍陵、昌寧、保山、昆明等地蓋房建廟。”
一畫二雕三打磨是木匠的精髓所在,白族傳統民居離不開精美的雕刻裝飾。連日來,李文賓一直在忙著幫村里的一戶人家制作大門,他以木為紙,以刀代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龍、鳳、花、鳥木雕便脫然而出。
李文賓介紹:“這幾年,我都是留在家鄉幫鄰里鄉親們做活。我現在正在做著一座大門,再過幾天就可以完工了,完工以后按我們的傳統,要舉行隆重的慶典。除了大門,在院子里蓋涼亭、長廊都很受鄉親們的歡迎。現在大家都喜歡古色古香的木雕。”
在李文賓的一錘一斧、一刨一鑿間,龍鳳呈祥、雙鳳朝陽、二龍搶寶、松鶴延年、喜上眉梢、兔含仙草、鳳穿牡丹、公雞鳴日等惟妙惟肖、富有生機的圖案都栩栩如生地雕刻在民居的裝飾木件中,而民居也因為精細的雕件,增添了幾分古樸、韻味和雅致。
在長年累月不斷打磨自己手工藝活的歲月中,李文賓最拿手的是傳統民居木工建造技藝。同時,他也逐漸學會精進了瓦匠、泥水匠以及上漆、彩繪等與建房有關的全套營造技藝,憑借精湛的技藝、精良的品質贏得了好口碑。
來到挖色鎮光邑村村民趙駒家中,只見李文賓為其打造的轉角長廊,掩映在院子里的紅花綠樹間,顯得格外精致。趙駒說:“當時請李師傅幫我們家制作長廊,就是看中了他精湛的手藝,他的制作相當精致,又蘊藏著我們白族的元素和設計。一有時間,我和家人們都喜歡在這個長廊里面喝喝茶、聊聊天,我們全家人都很喜歡這個轉角長廊。”
如今,在鋼筋混凝土的時代,李文賓將白族民居傳統建筑技藝特色運用于寺宇和門樓的建造。寺宇和門樓是白族民居建筑風格的一個縮影,是整個白族傳統古建筑的點睛之筆,十分講究構造和裝飾,多選用殿閣造型,出閣式門檐外挑,飛檐翹角,斗拱重疊,梁枋交錯,均衡對稱,雕繪刻畫精細微妙。而這也正是李文賓最出彩的建造技藝特點,他還通過木雕、彩繪、上漆的方式,將自然風物的詩意和白族兒女的生活理想呈現在民居門樓或寺廟殿宇的每個飛檐翹角上,凌空之勢如同展翅欲飛的大鵬,這也是李文賓表達自己樸素審美和對民居主人祝愿的方式。即使是西式建筑,有了別具特色的門樓裝點,整幢建筑頓時熠熠生輝又不失古樸大方。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初心。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對于李文賓來說,工匠是職業,是態度,更是精神和信仰。
作為大理白族木雕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文賓身上肩負著傳承的責任,談到理想,李文賓說:“我的理想就是要把我們的技藝傳承下去,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認識并喜愛木雕技藝,希望我們的手藝能夠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傳承是非遺的生命。目前,大理市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80項,其中國家級8項,省級20項,州級23項,市級29項。全市共有健在的四級代表性傳承人230人,其中國家級2人,省級20人,州級38人,市級170人。2010年,大理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所,專門負責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申報、保護、管理、傳承和研究、宣傳、弘揚工作,進一步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
大理市文旅局副局長何永華介紹:“一直以來,大理市比較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出臺了兩個辦法,對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以及申報的程序起到了規范的作用。通過開展與院校合作,以及組織代表性傳承人參加各類研修、研學、研習班等一系列活動,拓寬了傳承人的眼界,也為下一步更好地開展傳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們在載體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通過分布在環洱海的各個鄉鎮的非遺加旅游示范點、非遺傳習所、傳習工坊等一系列的創建,為‘非遺+旅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大理市四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中,有傳統技藝類項目25項,吸引了國家級傳統工藝工作站落戶大理,多方舉措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大理市按照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秉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共建”的理念,積極因地制宜推進非遺保護利用設施的建設,推動非遺宣傳展示工作,為普及非遺保護知識和開展學術研究提供平臺。截至2023年7月,大理市已建成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共48個。
近年來,大理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發展中保護,在傳承中弘揚,實現旅游產業發展與生態、文化的有機結合,打造大理文化旅游品牌。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載體,依托珍貴歷史文化遺產,走出了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子,讓非遺“活”起來、旅游“火”起來。
談到下一步的工作,何永華說:“我們將繼續把傳承的項目、優秀經典的項目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所掌握的傳承技藝和旅游充分地結合起來,讓非遺產品和非遺技藝真正地轉變為生產力,轉變為看得見的財富,讓傳承與發展能完美地結合起來,讓各個傳承人有收入的同時更好地促進旅游的發展,讓傳統技藝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