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東城區一棟毫不起眼的寫字樓里,記者見到了“文物醫生”張濤。
作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遺產預防保護部主任、研究館員,張濤主要從事古建筑的預防性保護,給古建筑做“體檢”,用他的話說就是“給文物治未病”。
在張濤的帶領下,記者來到設備庫房。庫房雖然不足10平方米,但是里面2排4層架子上擺滿了先進的科學儀器,樣樣都是能在文物安全檢測領域大顯身手的利器。
微鉆阻力儀、回彈儀、應力波、雷達、紅外熱成像儀……介紹這些儀器時,張濤如數家珍:微鉆阻力儀用于檢測古建筑木構件內部殘損面積和有效橫截面積,回彈儀可以檢測磚石強度,應力波可以測量木構件內部是否有空鼓。“通過這些儀器,我們可以將古建筑的病害程度量化、病害勘查精準化,為它們的預防性保護奠定基礎。”張濤說。
“過去判斷病害,主要靠有經驗的老師傅拿著錘子敲擊木柱。”張濤說,老師傅通過聲音就能判斷木柱里有沒有糟朽、蟲蛀或空鼓,而對于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技術人員來說,根本不具備這樣的檢測水平和素質,大大限制了相關文物保護工作的拓展。
作為一個善于動腦的有心人,張濤在運用這種傳統方式進行檢查的同時,思考是不是能夠發揮現代科技的作用。就如同B超、CT、核磁可以給人們做診斷,古建筑能不能做體檢?對于那些“百歲老人”,張濤覺得需要運用科學手段,準確檢測、評價古建筑木結構和木構件的安全性能。
經過五年的千百次研究,張濤團隊研發了用于文物檢測的微鉆阻力儀,可以通過電機把直徑1.5毫米、45厘米長的探針逐步推進到柱子里,并把木柱內部的情況打印在紙上,就像“心電圖”曲線一樣簡潔明了,讓古建筑檢測變得更加精準、高效。
近年來,基于自身的努力和鉆研,張濤先后對80余處文物建筑做過安全檢測,獲得國家專利5項,參與編寫行業標準5項、地方標準7項,主持編著專業書籍6部,在古建筑預防性保護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績。
“中國古建筑多以木構為主,在保護古建筑之前進行科學的病害檢測及分析評估是最重要的。”張濤說,內部隱患往往嚴重威脅古建筑的結構安全,古建筑木構表面一般都有一層華麗的“外衣”,即油飾、彩畫,對木構件起到保護作用,但是由于這些“外衣”的存在,很難發現木構件內部的糟朽,因此文物古建筑更應該做好預防性保護。
據張濤介紹,我國古建筑保護經歷了搶救性保護、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并重、預防性保護三個階段。當前,我國大部分古建筑都得到了修繕和保護,需要搶險的項目有限,預防性保護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這種前置的保護措施,可以有效地將嚴重病害扼殺在搖籃里,減少古建筑落架大修、挑頂大修等情況,將古建筑的穩定狀態保持住。
說起保持古建筑的穩定狀態的重要性,張濤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好比四條腿的凳子,如果凳子的四條腿完好,也沒有糟朽,那么凳子是很穩定的。假如其中一條腿折了或糟朽了,這時受到風吹、震動等外界干擾,凳子就可能傾斜坍塌,所以維持這種穩定性很關鍵。
在張濤完成過的北京市古建筑檢測中,關于雍和宮建筑群的檢測具有典型示范意義。根據儀器探查發現,雍和宮西穿堂門某根柱子表面上看是完好的,但其實柱底內部已經糟朽,若任其發展整個建筑隨時有垮塌的危險。張濤將病害報給管理使用單位,管理人員及時組織修繕,把病害消滅在了萌芽中,保證了雍和宮文物建筑安全。
如今的文物保護和過去相比有了質的提升,已經從前人的定性判斷進入定量判斷病害程度、范圍、種類的階段。隨著相關檢測標準出臺,從業人員可以按照標準要求的步驟和方法一步一步操作,檢測結果更加科學、可靠。根據檢測結果,維修人員可以“靶向給藥”,進行精準施工修繕。
采訪中,張濤多次提到,從事這一行要有“情懷”。作為地道的北京人,張濤打小印象最深的建筑是天壇祈年殿,驚嘆于中華民族古老的營造技藝。如今,他時常出入于北京各個公園,進行古建筑的檢測等工作。“我也算是實現了我的初心,希望能總結出更多更好的檢測方法和標準,讓這些古建筑保存更長時間,這也是作為新時代技術人員的職責所在。”張濤表示。
中國有眾多不可移動文物,文物預防性保護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員的努力。“希望更多的年輕專業技術人員,加入文物預防性保護中來,共同致力于古建筑保護,讓古建筑代代相傳。”張濤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