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姿文化,暈染藝術之浪漫底色
每逢佳節時分,家家戶戶的窗戶上、房門前以及門楣邊總是會出現樣式各異的紅色剪紙窗花。它們或是“錦雞作鳴”,或是“三羊開泰”,或是“蜘蛛掛祥云”,又或是“福”字花中放。它們活靈活現,生動有趣,給這樣的佳節平添了一份熱鬧和喜慶,同時各式各樣的圖案也體現了剪紙的獨特浪漫與魅力。但況成泉老師對這樣的浪漫與魅力有著更加深入的了解和體會,他認為剪紙的魅力,不僅僅停留在剪紙的形式上面,更多在于內容上面的人文文化。比如,雞、羊圖案的窗花諧音“吉祥”;“蜘蛛掛祥云”寓意著“喜從天降”。
在傳統文化這一語言背景下,人們利用剪紙窗花的藝術化語言表達出了對生活的美好愿望,使得過路之人能感受到主人家對生活的希望和熱愛,也正是這份愛與希望才能吸引路人為之駐足,況老師表示這個就叫做“浪漫”。
他具體解釋到,比如“喜從天降”,這個“降”,給予人們無限的想象,這就是這份浪漫的來源,所以如果從民間、從老百姓創造的這些圖形的寓意上來說,它本來就是一種有人文關懷的、有文化內涵的并且很超現代的感覺,它永遠過不了時。這也是因為文化和藝術是相通的,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有著非常深厚的人文情懷和底蘊,所以我們的文化才能給包括剪紙藝術在內的各種藝術形式暈染上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底色。
從上述文化和藝術的關系出發,況老師又指出藝術欣賞與創作不要拘泥于形式,要回到藝術的原點去,重點挖掘或體現作品具有的獨特的個人審美意識和人文關懷。況老師還強調,一個好的作品不是通過表面上的顏值或形式留在我們民族的心里的,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其審美標準、時尚風范,但是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不變的,所以一個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能透過形式表達出作者對真、善、美的體會和感悟。
二、傳承創新,迸發非遺之青春活力
一折一按,紅紙在巧手的幫助下變換成預定的模樣,預備著接受剪子的裁剪,此時仍然毫不出奇,但是當巧手接過剪子,剪子裁過紅紙,那一雙巧手,一把剪子,一張紅紙,在陽光的照耀下,就翻飛著,蹦跳著,似花群中的鮮艷蝴蝶彼此配合地舞著絕美的華爾茲,少頃,一副精美的剪紙窗花就誕生于世了。然而現如今,由巧手,剪紙,紅紙間的絕妙配合而組成的畫卷,已經難以在青年人的生活中被尋見蹤跡。逐漸“相忘于江湖”,這是剪紙藝術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殤,于是如何弘揚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亟需解決的問題。
至于如何弘揚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況老師表示這個問題主要分兩個方面:首先是要保護和傳承非遺,這必須是原汁原味、不加修飾的,這也是評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準之一;第二是做到對非遺的活化創新,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再進行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保護性創新與活化。例如,以非遺文化元素符號以及非遺背后的寓意為主,嫁接到新的文創產品當中,或者是文藝廣告當中,這就是一個優質的、有延續性的設計轉化。
談論到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時,況老師著重點出二者不可拆開而論。保護與傳承是活化創新的前提和基礎,活化創新是保護與傳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沒有側重,要“兩只手一起抓”。況老師闡釋到,創新可以是無限的,但是本體只有一個,所以要把基礎做好——把要保護的非遺保護好,讓后代能夠不斷看到祖先所留下的這些非遺的全貌和內涵。
而在社會范圍內,非遺文化宣傳的廣度愈發充分,但是其宣傳的深度還是有所欠缺,普羅大眾對非遺的認知僅止步于認識非遺的表象,對非遺體現的精神內核和人文內涵就知之甚少了。況老師指出,現在就是因為很難做到將原創產品和科普同步面向觀眾,所以很難推動觀眾進行深入了解。
針對這種現象,況老師建議要加強青年人中的科普宣傳,因為科普宣傳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幫助觀眾了解事物的根本。況老師對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我們也提出了相關建議: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增強文化自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當代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就首先要了解傳統文化、了解非遺、了解民間工藝,再從中產生興趣,挖掘精神內涵,那么才能做到更有情義地去保護它、宣傳它、愛護它。
三、守護民間藝術,傳播文化根脈
況老師選擇民族民間藝術方向得益于研究生導師的引導,這是一位在大巴山做了八年知青進行民間藝術考察并發表著作的老師。此外,況成泉老師的鄉下成長經歷也讓他對民間年畫、民間剪紙與布藝產生濃厚興趣。自身的生活經歷與熱愛加上引路人的指引,況老師踏上了對民間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之路,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多年來,況老師一直在從事民族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應用之間的實踐探索。他積極響應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與好友一起在農村建立了“民藝尋禮?民間工藝”展覽館,主要收集我國知名度高、民間工藝類的文化非遺作品。這不僅為非遺產品提供了一個“被看見”的機會,也為當代致力于非遺文化的傳播者們提供了參觀學習與實踐的基地。況老師希望,學生在實踐學習后可設計出符合新時代潮流的衍生品和文創產品,一老一新同時擺在展覽館里,隔著時空聯動呼應。參館人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選擇定制作品,而況老師組織當地百姓兼職依照產品原版進行手工制作,以提高非農收入,進一步拉動當地經濟增長,助力鄉村振興。
況老師對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的研究成果可觀,如“羌族刺繡”、“郎德上寨苗族盛裝中銀衣片造型紋樣”以及“齊魯地區割絨繡花鞋墊”等,可謂碩果累累。在不斷深入研究的同時,況老師也探索建立文化的展覽展示和現代文創的創作基地,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不負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助推民間藝術與非遺文化傳播,以培育更多非遺文化傳承人。
四、扎根重大,做有情懷的教育人
況成泉老師本碩均在重大就讀,畢業后又留校任教,與重大的淵源頗深。況老師在開展的專業課和通識課中都非常受學生歡迎,可謂亦師亦友。況老師還經常帶著學生們外出調研。或者文旅研學,幫助學生更深入了解某一個藝術元素。況老師還引用了他的導師的一句名言:“無情則無藝。”他教育學生,沒有情感的藝術不算藝術,要用最真摯的情感去表達,還可以融入過往自己的生活經歷來挖掘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對藝術的敏感度。
況老師認為最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相長,互相成就。他以情育人,以真誠、親切、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為國家和社會文明培養人才為己任,因材施教,有情方為教育人。
繼承,傳承與扎根,況成泉老師在中華傳統民間藝術這條路上從未忘記初心。他能找到心之所向投身其中,并親自任教指點后人,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中,顯得格外動人。一把土養育的是他那沉甸甸的情,隨著民間藝術傳播的還有那顆滾燙燙的心。
而身為重大學子,我們在日常的學業之余也應放緩腳步,尋找屬于自己的那份美好。或是動聽的歌聲,或是快門下的風景,或是況成泉老師所堅守的,中華傳統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