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皮一陣好心焦,渾身上下似火燒。”在濟南市平陰縣孔村鎮郭柳溝村的廣場上,一出曲調婉轉的王皮戲吸引了不少村民圍觀。人群中,75歲的梁廣斌是一名特殊的觀眾,他不僅是省級非遺項目王皮戲的第五代傳承人,還是村內莊戶劇團的組織者。這一生,他不是在唱戲,就是在唱戲的路上。
最多時4000多人到村子聽戲
“郭柳溝,真熱鬧,老婆孩子王皮調。”曾幾何時,郭柳溝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說的是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能哼唱上一兩句王皮戲。早在1976年,梁廣斌就在村內組織起了莊戶劇團,傳唱王皮戲。該戲因代表劇目《十八大姐逗王皮》得名,講述了主角王皮娶了18個老婆,稱為“十八大姐”,元宵燈節上王皮與18個老婆上街觀燈斗嘴的故事。
與其他戲曲所不同的是,王皮戲在開唱之前,還有一段“跑燈”的表演,共有傘燈8盞、“頑童一人”。燈具構造,精巧別致,內燃蠟燭,任意擺動。小“頑童”手執拂塵,穿插其間,翻滾騰躍。“‘跑燈’是為了聚人氣,把人都吸引過來。”梁廣斌告訴新黃河記者,之前他們在村里表演的時候,十里八鄉的人都來看,最多的時候有4000多人。
雖然王皮戲是一個古老的劇種,但梁廣斌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根據時代背景,他編排了《農民的十二個月》《好親家》《中華復興》等曲目,將家國情懷融入到戲曲中,傳遞社會正能量。2006年,王皮戲被列入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梁廣斌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曾連續唱數小時都不覺得累
梁廣斌對王皮戲的熱愛,要從8歲說起。他的舅舅劉德奎,是王皮戲的第三代傳承人,耳濡目染的影響,讓梁廣斌對王皮戲產生了濃厚興趣。“雖然我舅舅文化程度不高,但劇本卻背得滾瓜爛熟。現在很多傳統曲目,都是他口述傳下來的。”他興致勃勃地介紹著,王皮戲本就起源郭柳溝村,至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
1974年,梁廣斌退伍后回到家鄉,負責文化宣傳工作。1976年,他開始正式學習王皮戲,師從第四代傳承人趙書鳳。從小接觸王皮戲,讓他學習起來容易不少。從跑燈學起,只用了1年多的時間,他就能登臺表演了。“雖然學了1年就能上臺,但并不意味著以后就可以不用再學了。其實學唱戲,是一輩子的事。”他說道。
梁廣斌年輕的時候,連續唱好幾個小時戲都不覺得累,但歲月不饒人,他現在身體和嗓子都不行了,無法繼續唱戲。不過,在莊戶劇團表演王皮戲的時候,依然能夠看到他的身影,或是臺下觀眾,或是登臺打竹板伴奏。等到表演結束后,他會對演出提出建議,而演員們也聚精會神聽得認真,仿佛學生在教室上課一般。
不能讓王皮戲斷在我的手里
在梁廣斌家中,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用白紙裝訂成冊的本子,上面標注得密密麻麻。“這是我自己寫的戲本,平時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來翻翻。”說著,他情不自禁地開始翻看。他對王皮戲的熱愛,已經深入到骨子里。
為了讓王皮戲經久不息,梁廣斌開始尋找愿意學戲的傳承人。“決不能讓王皮戲斷在我的手里。”他毅然說道,必須要找真正熱愛王皮戲的人,不過現在的年輕人誰愿意跟著他學唱戲,又不賺錢。
在費盡一番周折后,梁廣斌終于收了3名徒弟,36歲的付茂亮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人。“我已經觀察很長時間了,他是打心里喜歡唱戲,很有韌勁,而且還答應我會把王皮戲好好傳下去。”他指著撐傘跑燈的演員說,看,那就是付茂亮。
在過去的47年里,王皮戲的曲調一直在村莊內回蕩不息。梁廣斌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從未離開過戲臺,傾情演繹著這一傳統戲曲的魅力。“我既是王皮戲的傳承者,又是它的宣傳員。我堅信,通過我們的持續努力,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王皮戲,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戲曲中的一顆璀璨瑰寶。”他的眼神堅定而深邃。
原標題: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非遺傳承人梁廣斌:終其一生,只為唱好一出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