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四濺的火星,一陣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從于化新家中傳出。作為濟南市平陰縣于氏鍛打第6代傳承人,他出生于鐵匠世家,從16歲開始學習打鐵,無論是犁、耙、鋤,還是菜刀、鍋鏟,幾乎都可以鍛打。
手造土豆收獲器不傷害土豆表皮
鐵墩、鐵鉗、大小鐵錘、風箱、鐵匠爐……推門進入于化新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他的鍛打工作間,里面的家伙什一應俱全,儼然一個鐵匠鋪。只見他拿起鐵鉗,用力夾起一塊燒得通紅的鐵板放在鐵墩上。站在他旁邊的人則揮舞鐵錘,不斷敲擊著鐵板。不一會兒的工夫,兩人便滿頭大汗。
俗話說,人生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年過六旬的于化新,當了一輩子鐵匠。鍛打兩個字,已經深深刻在了骨子里。從一開始鍛打菜刀、勺子等生活用品,再到后來設計制作土豆收獲機等農耕產品,他在40多年的時間里,總共打造了3萬余件鐵器。“不夸張地說,幾乎所有咱們生活和農業生產中用到的鐵制品,我都能做。”他自豪地說,比如勺子、剪刀、刨刀、榔頭等。
在于化新打造的所有產品中,最讓他得意的,就是土豆收獲器。“剛開始設計的時候,一個月都沒睡好覺,躺下后就開始琢磨。”他告訴記者,最后歷經4年,不斷改進4次后,才有了現在的收獲器。他做的收獲器安裝在拖拉機下,不會傷害土豆表皮,一天能收1萬平方米土豆田,很受大家歡迎。
生于鐵匠世家16歲開始學習打鐵
說于化新生在鐵匠世家,一點也不為過。他的父親是于氏鍛打第5代傳承人,小時候看著火星四濺的鍛打場景,他心里不僅沒有害怕,反而躍躍欲試,想著什么時候才能體驗一把火星四濺的感覺。直到16歲的時候,父親開始教他鍛打技藝。“我最開始學的是燒火,看著簡單,其實門道很多。火候大小,燒到什么程度,全靠肉眼看。”他娓娓道來,當看到鐵塊燒成金黃色,馬上就要熔化的時候,就說明火候到了。
選料、下料、燒打(多次)、整型、成型、定型、淬火,再到精打細磨,在鍛打的步驟里,燒火只是基礎。學會燒火,才能學習下一個步驟——錘打。這一步講究的是手眼協調,兩人各持一個大小錘,在錘打過程中,既不能相互影響,又不能磕碰。
打鐵流程雖然簡單,但難度在于把握不同的材料、火候與淬火的時間。“淬火是打鐵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要控制好鐵件放入冷水中的溫度和時間。”他介紹道,鍛好的鐵件放入水中,“哧啦”一聲,看見熱氣騰起,就可以取出來了。有時候打造一件鐵器,需要淬火3次,才能達到要求。
傳承260余年祖傳技藝兒子成為接班人
于氏鍛打的淵源,還要從1762年說起。由于當時生活窮苦,于氏第十五世祖先于林富到肥城拜師學習鐵匠。就這樣,一人學徒全家都會,于氏家族成了鍛打的祖傳世家,至今有260余年的歷史。“我兒子也繼承了鍛打的技藝,成為第7代傳承人。”于化新說道,他在原有鍛打設備的基礎上,投資50多萬元更換了現代制造工具,以往需要3人才能完成的步驟,現在他一個人就能完成。
“我祖先那個時候沒有煤,用柴和木炭、木頭燒鐵,很大的物件根本不行,只能做鏟子、鐮刀、鎬頭等一些小東西。”于化新講起了祖傳手藝的歷史,打鐵這行又臟又累,但他的祖先卻一直堅持了下來,因為技術過硬,所以在平陰和周邊地區肥城、東平多地就有了很大的名氣,好多人都慕名而來。
在歷史的長河中,鐵匠鋪曾經是城市中最常見的建筑之一。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傳統工藝逐漸被現代化的機械所取代,但仍然有一些人堅持著這份古老的技藝,于化新便是其中一員。過程雖然辛苦,不過對于鐵匠來說,能夠將這種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