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生,守望非遺,這是很多非遺傳承者正在努力的方向,為傳承非遺文化,弘揚工匠精神,潘家園街道“細耘非遺傳承·喚醒古韻新生”匠人文化傳承項目以非遺和傳統文化為契機,通過與非遺文化匠人對話,探尋代代相傳的非遺文化與匠心精神。
今天我們介紹的是潘家園街道巧娘工作室創始人——楊毅。
走進楊毅巧娘工作室,一幅幅色彩豐富、精巧雅致、氣韻生動的北京補繡作品引人注目欣賞,這幅《絲綢之路》作品于2018年在北京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上獲銀獎,這副巨作出自平均年齡72歲的巧娘之手,這支巧娘團隊就是由楊毅老師創立的。
一針一世界,一繡一芳華
75歲的楊毅老師從小就喜歡手工工藝制作,退休后進行專業學習,師從工藝美術傳承人,二級大師賈大雙老師,系統學習技藝,二十余年間,堅守對北京宮廷補繡的熱愛之心,潛心學習、鉆研補繡技藝。
“北京補繡”又稱之為“絲綾堆繡”、“宮廷補繡”,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這種工藝的雛形,“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這句形容衣裙之上拼貼裝飾之美的古詩句就是描述的這一工藝。
“圖紙設計是宮廷補繡技藝中的第一步,也是我在學習技藝過程中的難點之一。”楊毅為了突破這一難關,更好地深入學習絲綾堆繡技藝,向名師求藝,走進專業繪畫班級進行學習,經過潛心刻苦的學習與鉆研,掌握了圖紙設計技能,絲綾堆繡技法日趨精湛。2018年在楊毅老師的主導下,工作室學員完成的“中國心向黨”,“禮贊新中國”兩幅巨作由朝陽區檔案館珍藏。
巾幗傳承人,凝聚“她力量”
熱愛補繡二十余年,楊毅不僅自己制作出無數精美的補繡作品,更是帶領了許多退休阿姨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之中。楊老師講:“我們的巧娘工作室是在2009年成立的,當時響應區婦聯號召,‘送藝進社區,進街鄉’,讓更多的人了解、學習到中華民族的手工藝文化。”多年來,楊毅和團隊成員一起承擔朝陽區內手工藝教學任務,14年來共服務居民10萬余人,參加國內外比賽和展覽20余次,以絲綾堆繡獨特的表現形式展現中華民族燦爛的人文歷史文化。
2016年,在杭州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上,56幅系列作品《弦彩盤墊》被評為“金獎”;2018年,巨幅作品《絲綢之路》將“絲綾堆繡”和金絲彩釉紗畫兩種非遺工藝創新融合,獲得在北京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的“銀獎”。
自2009年以來,楊毅老師共創建了7個手工藝班,招收百余名學員。她在傳承傳統技法的同時,還積極創新工藝,“我認為‘創新是藝術的源頭活水’,工藝班必須緊跟時代腳步。”她鼓勵學員們走出教室,到外面參觀學習,向專家求教。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團隊整體的技能技巧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同學的作品在市、區大賽中獲獎,并被市、區評為優秀作品收藏。2022年楊毅老師被評為朝陽區文化帶頭人,同年,工作室作品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的“北京禮物”評選活動中,獲“雙奧之城”文旅體融合主題TOP20獎,今年巧娘工作品還榮獲“北京市2023年終身學習品牌項目”。
2021年2月份,巧娘工作室團隊成員和全國人民一樣,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百歲生日”,她們制作精美的絲綾堆繡作品《飛天》來慶祝建黨一百周年。“看似簡單的手工藝品,其實制作起來并不容易,為了趕制這些作品,工作室的成員們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楊毅老師介紹說,宮廷補繡作品遠看是一幅精美的畫,近看卻是由一塊塊細小的織物堆貼縫綴而成,“宮廷補繡需要靜心而作,狀態不好、心浮氣躁就會影響作品。”為了達到最佳效果,楊毅團隊的很多作品投入了相當長的時間,凝聚了楊毅團隊成員的耐心與匠心,用工細膩,圖案秀麗、格外精美。
楊毅是不忘初心的追夢人,是追逐夢想的拼搏者,是新時代文明的傳播者、踐引者。楊毅用專業嫻熟、優秀出眾的技能手藝堅持不懈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凝聚“她力量”,為退休人員提供了人生中再次創造價值的機會。楊毅充分挖掘大家各自的所長所能,將光熱奉獻給社會,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