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狂飆的“露營”熱,在旅游出行全面放開后發展趨于平緩。和“露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文旅行業的另一個賽道研學旅行,出行全面解禁后的文旅市場,研學旅行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近10年,隨著國家級政策支持研學旅行,義務教育“雙減”背景,疊加新一代父母教育理念革新,催生研學旅行市場逆勢增長:2021年研學旅行人數達494萬人次,超過疫情前2019年的480萬人次,2022年更是突破6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2023年,在旅游市場提振復蘇形勢下,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研學旅行市場復蘇明顯。
3月20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浙江文旅廳主導的“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紹興發布”會在紹興召開;3月27日,張家界武陵源2023年研學旅行季活動啟動;3月29日,由四川文旅廳、教育廳、內江市主辦的2023年春季全省研學旅行產品推介會成功舉行;4月3日,由洛陽市主導的2023年世界研學旅游大會在洛陽成功召開。
據不完全統計,一個內,全國先后有數十場關于研學旅行的會議舉辦,這些會議大都是由當地政府和文旅部門主導,規格都相對較高,從中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各地對研學旅行的意愿和推動。
在各地官方的大力倡導下,研學旅行正在接過文旅行業復蘇的第一棒。
研學旅行的熱潮,不單單停留在官方主導的會議層面,各地旅游企業也在緊跟其后,迅速地落地。
在百度以“研學旅行”為關鍵詞,查詢到了近千條有關研學旅行方面的最新新聞動態:宜城研學游火爆,“行走的課堂”接待兩萬多人次;四川絲路奇幻城“2023中國尋根之旅”刷爆海外游子朋友圈,四川興文石海景區迎來“研學游”熱潮,700余名學生在興文石海開展“研學游”活動;浩山紅軍園迎來南昌200人研學旅行團;湖南500名小學生來到洪江古商城開啟春季研學之旅......
從官方到企業,從會議到落地,研學旅行在這個春天,一路狂飆,搶占文旅行業新高地。
研學旅行熱背后,是市場對研學需求的集中釋放,更是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必然的結果。從2018年國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為文化和旅游部之后,文旅融合這個命題就得到了加倍的關注。
作為文旅融合的典范,研學旅行幾乎是無縫隙地把文旅融合到了極致,文化自信從孩子開始,在行走中感知中華文化。研學旅行于無聲處的浸潤,讓文化自信猶如這個春天的秧苗一樣在孩子們心靈深處潛滋暗長。
研學旅行相關政策支持
近年來,我國對研學旅行活動的規定,越來越明確。
2013年2月
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
2014年8月
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提出:“按照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求,將研學旅行、夏令營、冬令營等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中小學生日常德育、美育、體育教育范疇,增進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2016年12月
教育部等11部門下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的指導和幫助。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2021年4月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開展國家級研學旅行示范基地創建工作,推出一批主題鮮明、課程精良、運行規范的研學旅行示范基地。”
2021年6月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財政部等8部委:《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發揮工業文化研學教育功能,鼓勵各地利用工業遺產、老舊廠房等設施培育一批工業文化研學實踐基地(營地)。”
2022年1月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到:推動研學實踐活動發展,創建一批研學資源豐富、課程體系健全、活動特色鮮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學實踐活動基地,為中小學生有組織研學實踐活動提供必要保障及支持。
一系列國家政策利好支持下,研學旅行蓬勃興起,研學旅行活動越來越被學校和家長重視。從地方政策角度來看,2016年之后,海南、河南、云南、北京、廣東等地相繼跟進,明確提出各中小學要根據教育教學計劃科學合理安排研學實踐活動。
研學課程類型
1、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活動
紀念館:如黨史館、名人紀念館,開展沉浸式的“研學”活動。
用“場館+”的模式進行探究式學習,利用館內現有物品激起隊員們的研學興趣,教會他們研學的方式。
帶領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探究,讓他們勇敢地直面慘淡的歷史,并懂得以史為鑒,用自己的行動為祖國的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博物館:博物館可以中小學教材為依托,設計開發科普與感受歷史文化相結合的研學路線及體驗課程。
涵蓋各類文化,涉及歷史、天文、地理、動植物等領域,為低年級學生提供沉浸式研學互動體驗,并引領高年級學生進行課題式研究。
非遺手工:開發傳統技藝、傳統美食、傳統戲劇、傳統藝術、傳統游戲等多種類型的研學項目。
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一種民間技能,感受一段文化經歷,嘗試一次思維創新,體驗一回成功快樂,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傳統禮儀文化:專業禮儀老師通過生動的講解與互動,教孩子們懂得尊敬老師,學習禮儀文化,讓孩子們知禮、懂禮、習禮、用禮,從而立德、立智、立能。
為孩子們打開一扇了解傳統禮儀的窗戶,在他們的心中種下一顆熱愛祖國,熱愛傳統禮儀的種子。
2、自然生態課程
開展感受祖國河山、跟著課本去旅行、地質環境、生態保護等主題課程,以“讓自然成為課堂,讓協作成為可能,在旅行中體驗學習”為宗旨。
結合自然地域特色,開展自然探索、人與自然等特色課程活動,讓孩子們認識到生態環境資源對地球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3、改革開放偉大成就
如廣東的大灣區熱點、港珠澳大橋、深圳之大潮起珠江等。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難點、有哪些重要技術、創下過哪些第一……
帶著無數的疑問在問答思考、實驗體驗和游戲體驗中,孩子們全方位立體地感受港珠澳大橋的關鍵橋梁技術;
從高阻尼橡膠與普通橡膠的對比實驗中,深刻理解不同材質的不同特征;
通過港珠澳大橋工程實施過程中對中華白海豚保護措施的了解,實際理解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突破課堂的封閉圈,讓孩子們在開放性的集體活動中開闊眼界、拓展思維。
4、地域特色文化
如古村落、傳統建筑美學、傳統美食手工制作等。
讓孩子們走進鄉村和自然,探訪古村,考察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宗姓祠堂、古村風水布局;
考察傳統民居,了解中國傳統的耕讀文化,千年來的社會變遷,人與自然的關系;
研究社會問題,空心村來歷,“新農村”理念,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
探索人與自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敬畏感恩,體驗大美鄉村,學會敬畏自然和生命,懂得感恩天地萬物。通過身臨其境地學習、拓展思維和眼界、豐富知識和閱歷。
5、場地
營房、研學場地和設施、展廳和餐廳、模擬場景、科普教室、會議室等
景區開展研學旅行的方式
1、滿足常規學校春秋游等社會實踐需求,景區可結合自身主題定位,策劃相關研學體驗活動,采取定點打卡、場館互動等形式開展微研學活動;
2、依據研學規范標準,研發深度研學課程,接待規模控制在100人以內,打造小而精的特色主題活動;
3、打造成定制個性化產品,針對中高端家庭兒童提供不一樣的游玩體驗;作為二消項目在景區及直銷平臺上銷售,定時開課;
4、尋求學校合作,將景區某個資源點結合校本課程切入,將青少年的課堂移至景區;
5、形成組合拳,自身研學產品資源不多的情況與周邊資源結合,打包為多日產品。
關注未來,則把握未來
相關專家認為:研學旅游的核心是祖國的未來,讓他們了解風景名勝、工業創新和歷史文明,是最值得的投資。關注祖國的未來,就可以把握企業的未來。
企業應當抓住機會,更多地挖掘企業自身的主題,用主題開發的思維,打造企業主題研學旅游項目,融入更多的體驗互動,讓祖國的未來記住企業的幾個亮點。這樣就能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企業的種子,通過精心呵護,就有望長成參天大樹,最終成為企業乘涼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