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遼寧省朝陽市鳳凰山風景區內一處清代壁畫被修復得面目全非,朝陽市成立調查組調查后做出決定,按文物法規定的最高限額,對朝陽鳳凰山風景區管理處處以50萬元罰款,同時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限期恢復原貌(可能嗎?)。此事一出,立即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和熱議,同時有關文物修復的標準和原則,修復質量參差不齊,我國文物修復專業人才緊缺等問題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帶著這些問題,中國文物網采訪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修復與培訓中心主任詹長法研究員。
中國文物網:目前國內文物修復的標準和原則是什么?
詹長法:在中國,一談起文物修復,我們通常講傳統方法與工藝。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西方尤其《雅典憲章》、《威尼斯憲章》和《奈良真實性文件》引入中國以后,我們才有了與國際接軌的文物修復理念,比如說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以及近幾年制定的一些新的文物修復規范,包括這幾年中國正在頒布和推行的文物修復的標準和規范,這些都為中國當代文物保護修復奠定了基礎。
但遺憾的是,對于什么是文物修復,到現在我們仍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僅僅以所謂的“修舊如舊”的模糊性概念指導修復行為。所以,我們在理論基礎的研究以及相關方面研究上還要加大力度。
中國文物網:我國文物修復行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詹長法:過去中國的文物保護修復幾乎都是配合經濟建設,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基本上都屬于被動式的。建設是主導力量,只有經濟建設推動了什么地方,文物保護與修復才可能有所動作,或者說我們才能對文物進行保護和修復,所以,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配合經濟建設進行是多年來的導向。但現在,中國社會發展速度與過去大不相同,現在經濟建設的推進力度非常大,這與經濟利益的驅動有很大的關系,所以說不僅僅是咱們說的城郊這一塊,甚至包括邊遠的地區,都在對文化地層進行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