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過年最有味”小年話民俗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
范成大的《祭灶詞》為我們生動描述了南宋時期吳地臘月二十四送灶的場景。祭灶意味著迎接新年的開始,蘇州人從“打埃塵、念四夜送竈”開始,“鐙掛掛錠、冬靑柏枝、口數粥、接玉皇、燒松盆、照田財、送年盤…”
蘇州人的年夜飯,離不開肉圓、黃豆芽,肉圓象征著團團圓圓,金黃色的黃豆芽拖著一根長尾巴,因形狀像極如意,故稱“如意菜”,而蘇幫菜中的蛋餃更是必不可少,金黃色的蛋餃形似元寶,寓有招財進寶之意。
2月3日臘月二十四,由蘇州市姑蘇區人民政府指導,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姑蘇區教體文旅委、江蘇大運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主辦,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姑蘇區公共文化中心承辦的“在蘇過年最有味”系列活動在大儒巷、觀前街等地拉開序幕。
我們將在創建于明代嘉靖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蘇幫菜制作技藝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的得月樓,圍爐品茗,尋年味、拾年趣、話民俗,體驗蘇州船點制作技藝,循著“過年指南”《清嘉錄》解鎖蘇式春節記憶,共赴一場時光穿越的年味之旅,感受著最地道的姑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