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林:開口說話就一定有批評,非遺保護剛才一針一線這位女士也提到,要怎么落實生產性保護,是我們中國政府在十年非遺保護這個地方探索出的一條工作上的新路,是中國政府在非遺保護工作上一個工作機制的創新。但是生產性保護怎么落實,我在各個省講的最多的一些話題。怎么落實,原本我們本身就具有一種生產實踐,本身在生產過程中歷朝歷代多少年的智慧凝聚成了這么一種文化樣式,所以本身具有生產實踐,我們怎么激活它,怎么讓它繼續生產,繼續把人身上無形的記憶,無形的記憶才是非遺,怎么轉化成物質化產品,可以做商品流通,也可以作為禮物贈與等等,主要讓非遺傳承人把記憶表現出來,這是非遺傳承的活態方式。
但是各地政府通常認識上有一種偏頗,覺得文化部要落實生產性保護,是不是就是要求所有的非遺保護項目都朝著大的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所有的傳承人都去做生意,都去做企業家,家庭作坊變成一個規模企業,那是最好,小型公司要變成一個大公司,在當地成為一個納稅大戶,成為一個榜樣,成為一個明星企業,這是各個地方政府都熱切希望看到的事情,所以這就是怎么理解生產性保護。我在全國各省市都重點講一個問題,怎么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它是遺產,同時又是資源,這資源在什么度上利用。一旦開發過度以后,變成創意文化產業跟非遺文化的保護是背道而馳,加速它的現代化的過程。我不好點評這個元素的錢包,我看羌族的文化不太多,非遺保護守護核心的內容,任何一個國家級項目,國家級層面保護的時候,一定是有支撐這個項目有許多因素,有材料的因素,有工藝的因素,有有工藝倫理的等等方方面面,這里面有造型方面的要素,也有裝飾方面的要素等等,總之無數個因素當中,其中總有那么兩、三個要素是支撐這個項目人文價值的核心要素,這個東西你要傳承,你不傳就沒有起到保護作用,企業次要的要素可以與時俱進,可以因時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