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林霞的臺繡作品,能感受到一種率意、無束縛、無規則的自由,框架、圖案的桎梏被打破,富有原初性和生命熱力的線條與色彩無限延展,構筑出一片充滿想象的、純粹的藝術空間。
林霞,1963年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刺繡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從藝40余年來,在傳統臺繡基礎上,突破刺繡原本依附于畫面的屬性,以立體浮雕技法和概念化的藝術設計,創造出獨具個性的“纖藝繡”流派,豐富了臺繡的表達形式,開拓了臺繡的運用領域。代表作品有《原·衍生》《紫椹》《涌》等,獲工藝美術行業國家級獎項數十項,多件作品被國家級博物館收藏。
在刺繡行業,“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常被用來形容作品之生動傳神,但臺繡傳承人林霞并不滿足于這樣的贊譽。在她看來,好的作品不僅要有工藝層面的精湛表現,更要有思想和精神層面的精準表達。林霞很早便意識到臺繡的長遠發展“必須依賴自身原動力的建立”,這表現為“一種原創性生長的、更內在的、可以不斷生長的視覺和知覺體系,及其特有的表達與轉換樣式”。于她而言,這是一次漫長的蛻變,也是一場掙脫固有框架的冒險。所幸,破繭成蝶,枯木生花,臺繡在一次次打破與重塑間建構起全新的藝術語境,于時代中生長,于藝術間綻放。
破繭·
-表達的重塑-
2023年12月31日晚,“啟航2024”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跨年晚會在浙江臺州拉開帷幕,這是央視跨年晚會連續第三年在臺州舉辦。歌舞歡騰下,臺州的山水靈氣與人文風骨鋪陳著城市的活力,將古老與新生娓娓道來。其中,以獨有的雕鏤風格而稱譽于時的臺繡恰似一朵翻涌的浪花,玲瓏剔透,空靈俊逸,彰顯出傳統工藝的非凡魅力。
臺州刺繡歷史悠久,至清末時漸成規模,自成一派。由于臺州地處沿海地區,接觸西方文化較多,故而在刺繡上表現出中西融匯的藝術特征。天主教堂中的修女所使用的西方織繡技法如鏤空、抽紗等與臺州當地的傳統刺繡工藝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臺繡品種——“雕平繡”,俗稱“天主堂花”?!皞鹘y的刺繡是在面料上‘繪畫’,做的是加法;而臺繡最根本的特色是抽、拉、雕,是在面料上做雕刻,除了做加法,也做減法?!绷窒夹蜗蟮馗爬伺_繡的特質。
百余年間,臺繡面向出口,有過輝煌,又歸于沉寂。林霞16歲進入臺州繡衣廠工作,親眼見證了臺繡的起落。她感慨道:“正因如此,它的寶貴和不甘,我更能真切體會?!迸_繡的衰落有外貿萎縮、時代發展等原因,但歸根結底,林霞認為,臺繡的真正衰落“源于自身創造力的喪失,即脫離了當代的生活語境”。傳統的色彩、圖案、針法固然有值得吸取的精粹,但一味承古也帶來了創造力的停滯。這必然導致作品與時代審美、大眾審美的脫節?!叭魏嗡囆g的生命都是周期性的,會隨著時間慢慢老去,我們要做的是重新激活它的生命力?!绷窒妓妓骱笳f。
“刺繡,不應僅僅是對繪畫或攝影作品的真實再現,而是要有自己獨立的、原創性的語言表達。”為了掙脫固有的框架,也為了區別于其他繡種,林霞很早便開始了對臺繡特質的深入挖掘,以及對刺繡語言的解構重塑。她試圖打破大眾對刺繡的固有認知,構建刺繡語言的獨立體系。在林霞看來,這種語言可以是抽象的、情緒化的,也可以是立體的、富于空間感的。線與布料的交織,可以被賦予多重的情緒和意義,在加減、凹凸等層次變化中,呈現更為豐富和立體的肌理效果。
2000年的一個夜晚,林霞在西湖邊散步時偶然看到一張發光的蛛網,其天然無規則的脈絡吸引了她的目光,給予她無限的創作靈感。用她的話說,就像“走出了長久以來的黑洞,看到了明亮的空間”,“臺繡的創作也應如此無拘無束,無限延展”?;诖?,林霞創作了臺繡作品《網絡天下》。她用最簡樸的元素進行概念化的設計,在布料上構造出一個延伸的空間:空洞的骨針洞,盤纏的蛛網繡,自由縱橫的交叉網絡。這個空間是方興未艾的網絡時代的畫像,也象征細胞的裂變,寓意臺繡未來的全新發展。
同時,這件作品讓林霞發現了臺繡與光影互動的奇幻效果,“線的不同疏密關系決定了透過光影后所投射出的有節奏的視覺效果,透過光影,可以看到一幅新的畫面”。這讓臺繡作品不再停留于布料之上,而是走岀二維畫面,向更廣闊的立體空間延伸,與觀眾產生了更多的“對話交流”。由此,林霞開始了“纖藝繡”的蛻變之路。
化蝶·
-原初的想象-
林霞“纖藝繡”的第一次“試水”大獲成功,《網絡天下》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在“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展覽中又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這為林霞增加了信心。自此,她在生命的力量中穿梭,捕捉、體悟自然所形成的心象瞬間,“自然界里的各種寄生物、巖石上風化的效果、樹木的殘缺斑駁等”,都是她的靈感來源。這些靈感,時常是感性的、朦朧的、非具象的,源自林霞與自然的交流和對生命的感思。她以“尚象觀”體悟、探尋、創構,進而捕捉、想象、延展,向著一個獨立世界匯聚,而后綻放。
在《原·衍生》中,林霞回歸生命原初,借物造型,將蠶的一生用抽象化、立體鏤空的刺繡語言衍化傳達。她用不同的針法分別表現能量細胞、蠶、繭、絲、繡等不同層次,肌理豐富而分明,通過“對微觀世界的深度洞察與生命隱喻的獨立想象”,賦予了作品以動人的韻律。
其后,林霞的觀察視角進一步細微化。在《暗潮》中,她創新針法,用高浮雕和密集的觸角繡,展現微小生物的存在,以微觀管窺宏觀。在作品輕盈漂浮的畫面中,充滿了大量細胞和水母、珊瑚、海葵、藤壺等海洋生物的肌理。大面積使用的綠色,層疊翻涌,郁郁蔥蔥,躍動出生命的初始力量,傳達出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和諧狀態。
“每次創作都是一次超越?!绷窒疾粷M足于借物造型的表達方式,試圖在技藝技法上做出更多創新。當規矩的具象表達蛻變為自由混沌的、無邊界的抽象表達,并再次演變為感知的、上下觀心的意象表達,創作者意識深處對世界和生命的感受得以通過作品轉化和呈現。在新近創作的臺繡作品《涌》中,林霞用全新的針法和塑形工藝勾勒出一個完全自由生長的、懸浮的空間,畫面宛如海邊沉睡的貝殼群,又似空靈繁美的菌類世界。簇集的潔白純凈的形態,躍動變換,如夢似幻。生命的逝去與繁衍,在朦朧之中持續上演。
色彩被林霞作為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在作品中巧妙運用。從早期的《萬物生》《萬物靈》中斑斕繽紛的自然世界,到后期《暗潮》《紫椹》《源》《涌》中對單一色彩的強調,她對色彩的感知也在蛻變?!队俊分袑Π咨氖褂米屓擞∠笊羁??!鞍咨亲钯|樸的、富于禪意感的包容萬物的顏色”,林霞不吝表達自己對白色的鐘愛。她認為:“生命情緒、藝術張力和主題指向在單一純凈的色彩中可以得到更強有力的凸顯。”
在林霞眼中,一件完整的作品應是“有血、有肉、有情緒、有靈魂的生命”?!耙陨跃吣吧械某橄髽邮?,提煉出更具接受度的生命共鳴感”,是她為臺繡語言所賦予的獨特語境。具體而言,這是“創作者未被挖掘的心象在與大自然接觸后捕捉和形成的新圖案”。這種圖案介于真實與想象、物質世界與生命情緒之間,基于微觀視角而生長延伸,充分自由,無限開闊。
紛飛·
-藝術的回歸-
林霞認為臺繡的最佳出路是“內容設計和針法表達上的不斷創新”。這不僅表現在藝術的演繹上,也顯現在藝術的回歸中。做一名藝術家還是企業家?對此,林霞一度十分矛盾。就她的個人追求而言,“能夠天馬行空地創作是非??鞓贰⑾硎艿氖虑椤?,但非遺傳承的使命感始終環繞著她。有應用才有傳承,林霞深知“傳統工藝必須回歸于民間,好的非遺文化一定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
“我想自己是貪心的,既想回歸天性實現臺繡的藝術價值,又想通過產業化實現臺繡的商業價值?!痹谂_繡實踐中,林霞最終達成了與自己的和解,雖然這意味著雙重的困難,以及更大精力的投入。她嘗試以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融入衣食住行,構建起以臺繡傳統技藝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鏈,以及可自主更新、可持續發展的傳承生態。“只有落地于當代生活,傳統工藝才能真正走入人心”,林霞將刺繡與服飾、家居等結合在一起,采用國風元素,不斷將時尚、潮流、具有東方文化特質的臺繡藝術呈現給大眾。她希望:“藝術不應孤芳自賞,而是立足當下、立足生活的文化創意?!?/span>
“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這一為林霞認可和推崇的美學理念,在臺繡生活藝術館中得到充分展現。在展館中,臺繡不僅作為工藝美術而存在,更以一種美學概念滲透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借助于聲、光、電等新媒體技術和光影效果的呈現,讓觀眾在與臺繡近距離的互動中能夠沉浸式享受美學和情感體驗。藝術與生活的交互,使生活更有形式感,也使臺繡的思維半徑和表達半徑得以不斷拓寬。日前,林霞正在策劃讓臺繡進駐臺州古韻新風的老街,全新打造的臺繡藝術生活大院將延續“用當代藝術演繹現代生活”的美學基調,深入探索臺繡與生活的交融路徑。她提倡:“傳統應該為當下展示,為當下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呈現。”
“今天的時尚,就是明天的非遺”,是林霞時常說起的一句話。屬于當下時代的臺繡作品,必然要以傳統語匯做出跟隨時代甚至超越時代的蓬勃表達。蛻變,仍將持續。未來,林霞期望有機會進行更多的跨界合作,讓大眾在全方位的光影體驗中身臨其境地感知臺繡的美學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