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非遺活態傳承的決定性力量,不是一個抽象的主體,而是一個又一個真實個體所組成的群體。他們是舞者、繡娘、藝匠、武人,他們或者身懷獨門絕技,或者在某項技藝上爐火純青,或者頭腦中有著可稱遺產的珍貴記憶,他們從祖輩、師傅手上接過衣缽,讓一項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代代賡續。
他們中間,若承接有序,藝集大成,便是代表性傳承人。四川先后認定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5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062人。
畢六福,瀘州市分水油紙傘第六代傳承人,從童年幫父親穿線上油開始,幾乎將畢生精力都花在了制傘上。畢家世代制傘,綿延至今已歷300余年。2008年,分水油紙傘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也是全國唯一列入的油紙傘制作技藝。翌年,畢六福被確定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一竿翠竹,巧匠批欒。條條有眼,節節皆穿。”制一柄傘有近百道工序,要全部精通絕非易事。至畢六福這一代,因為畢家代代相承,各道工序在他手上無一失傳。“‘傘’字的上半部分是人,把老祖宗的手藝傳下去,關鍵還在人。”作為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傳承”二字上,他創辦了傳統油紙傘制作技藝研習所,教授徒弟和愛好者制傘,已帶動300多人就業。
像畢六福這樣被認定為代表性傳承人的,在一項非遺技藝方面或許只有一二少數個體,他們與那些未經認定的自然傳人、興趣驅使的受眾買主一道構成非遺的傳承群體。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傳人甚至更為重要,代表性傳承人也在致力于培養更有規模、更成系統的自然傳人。
潮扇源自潮汕。清光緒年間,潮扇由廣東潮州傳入四川德陽,幾經改良后而獨具風格,成為四川一絕。1991年楊占勇學著制扇,其間四處拜師取經,一路創新改進。30多年過去了,如今每天清晨,他會準時鉆進在德陽市旌陽區高槐村的工作室,戴上花鏡、扎上圍裙,開始做扇子。
“只要有人愿意來學,我都愿意教,但關鍵是怎樣讓人愿意學。”楊占勇知道,制扇是個精細活,學好也是苦差事,單憑一時沖動難以真正學好傳承下去。記者在工作室采訪時,明顯感到楊占勇對那些工序簡單、形式新穎的文創潮扇更加推崇。“年輕消費者喜歡這一類,徒弟們也容易上手,這是把德陽潮扇產業做起來的一個突破口。”楊占勇的傳承觀里,產業發展起來了,一項非遺技藝就有根了,才能吸引一批人入門,一生從事,一代代干下去。
楊占勇很篤定這個邏輯:他收的8位徒弟中,大師兄楊森懿已是“德陽潮扇”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在農民夜校里教出來的數十位農民,也能靠這門手藝增收了。
“傳承人是非遺的主人,沒有傳承人,非遺便不復存在。”中國非遺保護事業的開創者馮驥才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承載在傳承人身上。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四川不僅選樹表彰非遺年度人物,設立非遺大師工作室,組織傳承人走出去研修交流,而且把“帶徒授藝”作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的基礎條件和年度傳承活動的必備內容,規劃建設了一批“師帶徒”點,還特別支持將鄉村傳承人納入培訓體系,為鄉村文化和產業振興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