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薪火旺,手獅一舞動四方。近日,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馬橋手獅舞技藝傳承人趙雪林榜上有名。
從藝36載,趙雪林守正創新,堅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學藝演出,用發自內心的熱愛培育薪火傳人,賡續非遺血脈,推動了馬橋手獅舞的傳承與提升,演繹了精彩的獅舞人生。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馬橋手獅舞是明清時期由獅子燈演變過來的。從古至今,每逢過年過節,人們都會看到馬橋手獅舞喜慶熱鬧的場面。從民俗技藝到非遺文化,手獅舞見證了馬橋上百年的歷史變遷,本地人世代也都有手獅舞情結。
1988年,當時25歲的趙雪林進入了馬橋文藝工廠,開始學習手獅舞表演。從一名年輕小伙到如今步入花甲之年,可以說,手獅舞一直陪伴著他的人生。
剛開始接觸手獅舞的時候,趙雪林看到舞臺上的演員舞動著手獅,感覺非常震撼,這讓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作為一個馬橋本地人,他想要繼承這一文化技藝,可真正開始舞動手獅的時候他才知道,手獅舞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很強的體力和功力。于是,趙雪林拜師學藝,每天練功,一段時間下來,掌握了舞獅的基本技法。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跑步、跳躍、扎馬步、練習舞步……他從沒有間斷過。
30多年過去了,手獅舞不僅成為了趙雪林的事業,也見證了他命運的轉變。1994年,面對生活和家庭的需要,趙雪林一度放棄了心愛的手獅舞下海經商。有一次,一場演出突然需要他回來,“有召必回”是他當時留給自己的承諾。那次演出結束后,領導對他說:“雪林,我們理解你的難處,但是一旦你不在隊伍里,我們的馬橋手獅舞總是缺少點靈氣與生機,更擔心的是后繼無人。”
聽完這席話,趙雪林也慢慢解開了心結,生活的難處可以慢慢克服改善,但是內心的熱愛一旦沒了,技藝的傳承一旦斷裂,就永遠沒有辦法挽回了。此后,他便聽從內心的召喚,一直堅守著這份事業。
作為馬橋手獅舞表演隊的骨干,趙雪林一路走來收獲頗豐。他參加了1991年第一屆全國農民運動會開幕式表演、1992年11月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表演、1996年在浦東三林舉辦的國際龍獅大賽表演、1997年5月在江蘇海安舉辦的中華經典龍舞展示暨民間藝術絕技展演,并于2009年5月和2018年9月兩次赴韓國參加文化交流。
2009年5月,趙雪林被確認為馬橋手獅舞項目閔行區主要傳承人;2012年3月被確認為馬橋手獅舞項目區級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6月被確認為馬橋手獅舞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扎根家鄉薪火相傳
馬橋是趙雪林的家鄉,在這里代代相傳的手獅舞孕育了一批批的舞獅人。作為一名舞獅人和非遺傳承人,他的夢想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馬橋手獅舞,有更多的年輕人能來繼承和發揚手獅舞技藝。
為了這份夢想,2003年起,趙雪林擔任馬橋鎮文體中心手獅舞隊的指導老師,傳授技藝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培養出多名舞蹈技藝熟練的手獅舞隊隊員。2009年8月—11月,他擔任《馬橋手獅舞教材》編寫組編委,全程指導標準編寫,為編制標準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方向性參考。
2011年起,趙雪林擔任馬橋強恕學校手獅舞指導老師,定期為該校的學生授課傳藝,同時負責骨干學員的培訓。
在非遺文化的熏陶下,馬橋強恕學校的音樂老師梅楊對馬橋手獅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趙雪林的傳授下,如今她也能獨當一面,成為獅舞(馬橋手獅舞)項目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并擔任馬橋強恕學校手獅舞隊指導教師,編寫了手獅舞校本教材,成功申報《馬橋手獅舞校本教材的開發與運用》區級課題,還帶領學生手獅舞隊多次參加各地電視臺及電影制片廠等活動演出,獲得諸多獎項。
與此同時,趙雪林積極推動非遺進社區、非遺進學校等活動的開展,在馬橋鎮域的社區和中小學進行講座和教學,積極宣傳推廣傳統手獅舞文化,每年參加學習的學員數量達百人以上。這讓他非常感動,看到了馬橋人對手獅舞的熱愛,也看到了非遺傳承的未來和希望。
趙雪林表示,自己會繼續堅守初心,身體力行,為馬橋手獅舞的傳承注入更多新鮮的血液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