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83歲的皮影戲老藝人陳中祥一直活躍在湖北省竹山縣竹坪鄉皮影戲演出現場,他時而引吭高歌,時而彎弓拉弦,時而布景耍影,時而揮槌擊鼓……盡管他須發蒼蒼,但聲音依然清脆響亮,花鼓調有板有眼,高腔激越高亢,影子耍得靈活輕盈,二胡拉得琴聲悠揚。
陳中祥站了半輩子皮影戲舞臺,盡管已至耄耋之年,歲月在他額頭上刻下道道深深的皺紋,但是蘊藏在他舌喉間的力量和心中傳承皮影藝術的夢想從未改變。現在,他每年還要親自登臺演出30場左右。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始于戰國,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第29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近半百學習皮影戲
“仲舒兒,在客廳,為父指教!世間事,忠孝義,三字為高。在朝廷,為官宦,苦保當朝;三六九,去面圣,忠心盡到……”3月30日,今年83歲的陳中祥,在家中一邊拾掇著皮影道具,一邊唱幾句高腔《三代四狀元》中的唱詞。唱到動情處,他搖頭晃腦,手舞足蹈,整個身心都沉浸在皮影故事的意境之中。
不一會兒,他又打開錄音機,仔細聽了當年錄制的師傅周衍云演唱的音頻。這讓他的思緒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
1989年,當時竹坪鄉皮影戲班子中拉二胡、吹喇叭的樂師李大兵突發疾病,皮影戲班急需尋找一個人頂替。卸任大隊書記的陳中祥知道后,自告奮勇地學習起了拉二胡、吹喇叭。他虛心學習皮影戲二胡配樂中必需的高腔、苦平、西皮、越調、小調等曲調。經常在湖北竹山、竹溪,陜西旬陽、白河等縣演出。
一入門,他就被皮影戲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而深深地震撼,并立下雄心壯志,要將這一民間藝術永遠傳承。這一干就是35年。
他在向樂師學習的過程中,還虛心向“攔門”周衍云學習高腔的唱法。周衍云唱皮影,從來不要戲本,完全是憑大腦記憶或者即興編唱詞進行演唱。
為了加深記憶,他購買了錄音機和磁帶,每逢皮影演出時,就用錄音機將周衍云的唱詞錄下來。等下雪下雨天干不成農活時,陳中祥就打開錄音機,聽一句寫一句。這樣經過幾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楊家將》《三代四狀元》等15本經典的皮影戲劇本的撰寫記錄工作。
矢志不渝傳技藝
2011年,“攔門”周衍云去世,給竹坪皮影戲班帶來沉重的打擊。一個好的“攔門”非常難找,陳中祥四處游說都沒成功,有的嫌累,有的嫌苦,有的怕熬夜,有的悟性不高學不會。萬般無奈之下,陳中祥動員當時在外地工作的周承志(周衍云的兒子)回鄉接班學習“攔門”。
周承志雖有雄心壯志,也想子承父志傳承皮影戲,但他以前沒學過,剛開始還是很有難度的。陳中祥就把自己錄制的錄音帶拿出來讓周承志聽,把自己記錄下來的劇本拿給周承志看,讓他照著戲本唱,教導他學習耍影子、唱高腔,慢慢地皮影戲班子又紅火起來。
一有時間,陳中祥就給周承志講皮影戲的表演規矩,教他掌握生、旦、凈、丑、官、盔、林等人物形象在古代所代表的特性。他說,生代表平民,旦代表女性,凈代表青年學生,丑代表反面人物,官代表官員,盔代表武將,林代表的是嘯聚山林的賊寇。他仔細教給周承志如何表演人物動作,如何結合故事情節合理安排語言,做到繪聲繪色、入情入境。
皮影戲演出的道具
他還花錢購買了音響、耳麥、麥克風、鑼鼓、二胡、喇叭等器材。為了刻畫現代人物形象,他把裝洗發精的塑料瓶,用燒、烤、錘等辦法鍛造成雕刻原材料,然后在上面畫出人物形象,再進行雕刻和打磨,最后涂上不同顏色的油漆、顏料等。
為了皮影藝術傳承,陳中祥時常手把手教其他徒弟學習拉二胡、吹喇叭、打樂器等技藝,還深入學校給學生講解皮影戲的表演技巧。
老當益壯不停歇
2023年4月15日,他帶領皮影戲團隊,走進十堰市首屆魅力鄉鎮(街道)評選活動決賽競演現場,表演皮影戲片段,展示竹山縣竹坪鄉的魅力,為竹坪鄉競選魅力鄉鎮助威。
“你莫看我今年83歲了,但是我走南闖北演唱皮影戲,加上不間斷地農業生產勞動,身體棒棒的。我唱高腔氣不喘、心不慌,聲音洪亮,再演個十年八年,一點問題也沒有。”陳中祥邊雕刻皮影形象邊自信滿滿地說。
陳中祥帶領徒弟們演出的場景
“去年正月,陳師傅和我們一起到陜西連續演了3場皮影大戲,每一場都是五六個小時。陳師傅的精氣神比我們都強,始終精神抖擻。”今年56歲的周承志豎起大拇指稱贊道。
談到皮影戲傳承的問題,陳中祥憂心忡忡。他說,最難的是培養年輕人學習“攔門”、拉二胡、打樂器。“我們這班人都老了,特別是拉二胡吹喇叭的人,沒有三四年是學不會的。不能讓高腔、西皮、苦平調失傳。”
“皮影戲倡導的是忠孝義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人向善,教做人的道理,教人樹文明新風。”陳中祥說,只要自己身體好,就一直干到底,為傳承非遺皮影戲貢獻畢生的力量。
為了展示堵河皮影戲的藝術魅力,把民間藝術發揚光大,35年來,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從不改變初衷。多次出錢購買散落在民間的皮影道具,每年都要對老化破損的皮影道具進行修復。每當徒弟們灰心喪氣時,他總是給他們加油鼓勁,勉勵他們前行。“為了藝術傳承,我們不圖名不圖利。”他經常這樣教導徒弟們。
為了適應時代需要,陳中祥指導周承志先后創作了《暮夜卻金》《共同締造美家園》《村老漢改陋習爭創十星》《提高意識防詐騙》《十星創建進萬家》等十幾本富有時代氣息新劇本。利用當地人唱傳統皮影戲的機會演唱新劇本,傳遞好聲音,弘揚正能量。
甘為人梯助徒飛
2023年,竹山堵河皮影隊第四代傳人周承志在“湖北省第五屆皮影戲調演”活動中獲得最佳演員獎,陳中祥高興不已。
為了讓傳統的皮影戲老藝術能夠搭乘科技發展的快車、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近年來,陳中祥不僅將傳統的燈影藝術與現代聲光電藝術相融合,促進老藝術發展,還支持周承志等參加省市縣組織的非遺展演活動并獲獎。總是甘為人梯、盡力為徒弟搭建平臺,讓他們展示竹山皮影戲的藝術魅力,把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2023年11月,在他的幫助下,徒弟周承志有幸成為江漢大學湖北曲藝人傳承培訓班第五期的學員,他給周承志500元錢,勉勵他圓滿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培訓期間,周承志牢記陳中祥的教導,刻苦學習,虛心地與其他學員研討技藝,盡力展示自己的才華,得到了培訓班學員和教授們的一致好評。漢江大學擬進一步挖掘堵河皮影藝術,讓堵河流域的皮影藝術綻放光華。
2023年12月,武漢紡織大學派出專班深入竹山,就非遺皮影戲的傳承對陳中祥進行了專訪。
今年3月29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教授們一行,深入竹坪高家花屋,現場目睹了陳中祥在數百年的花屋戲樓上表演的皮影戲《文武星》《十星創建進萬家》,實地考察皮影戲的藝術魅力。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皮影藝術堪稱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起源于中國,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先秦,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皮影戲對表演的技藝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個影人的動作,還要密切配合場上的配樂,兼顧旁白,唱腔。要練就過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師傅言傳身教,更加需要勤學苦練,積累大量的實際表演經驗。由此可見,要培養表演人才,甚至最終能組成一個皮影劇團,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國家一直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湖北省云夢皮影藝術團和山東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分別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2011年,申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竹山縣竹坪鄉皮影戲經歷了四代傳承,逐步發展為堵河皮影戲的代表。
第一代傳承人王師傅(名字不詳),當地人稱王老漢,據說祖籍是陜西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來到竹山縣竹坪鄉,成了當地民間藝術皮影戲的領班人。
第二代傳人周衍云,他拜王老漢為師,跟隨王老漢到處演出,還把王老漢安置在他家附近,時常接到家里向他取經。
第三代傳人陳中祥,拜周衍云為師,年近半百后開始學習皮影戲,一直堅守至今。
第四代傳人周承志(周衍云的兒子),是皮影隊“攔門”和劇本創作人。目前戲班有陳中祥、周承志、周承華(周衍云的兒子)、湯興永、潘良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