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韓子勇在接受中國旅游報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我國著力發揮非遺在推進鄉村振興、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中的突出作用,大力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見人見物見生活,生產性保護利用成效突出,“國潮”“國風”扮靚時尚,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建議,繼續加強非遺傳承保護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
韓子勇介紹,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非遺保護進入系統性保護新階段,已認定公布的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10萬余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達9萬多人,全國設立了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
我國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已近20年。目前公布的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已有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韓子勇認為,受行政區劃和項目制習慣的影響,各地申報熱情高漲,項目客觀上面臨“代表性”持續降低的問題。非遺是存量概念,不可能越來越多,名錄體現的是“代表性”,并非全部的非遺。應逐漸從項目量的增加轉向項目內涵的拓展,建議繼續控制項目名錄增量,轉變申報和評審項目思路,重點轉向梳理、研究、闡釋名錄體系的內在邏輯,打破項目邊界,突出非遺的整體性,彰顯非遺中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價值的內容。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便是優秀案例代表。
韓子勇建議,認真分析和把握非遺“保護”和“保存”的區別,對已有名錄體系進行深入分析,突出重點、亮點、契合點、共同體,重心轉向集中體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代表性項目,求同歸類,突出主題,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