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非遺,過大年,在非遺里尋找傳統文化,匯集全國21個省市的200余個優選非遺項目的龍年非遺大集這些天仍在河北省香河縣國安第一城對外開放,并將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市集分為“甲辰龍集”“把式江湖”“食神街”和“千物集”四大板塊,許多藏在深閨中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在龍年非遺大集一一展現。
對于何以持續匯集全國各地非遺的非遺大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的一個想法是為老百姓打造一個鮮活的,活態的非遺沉浸式空間,只有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熱愛這些文化,才會真正一起來保護和傳承。”
據悉,龍年非遺大集由文化和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與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廊坊市人民政府、中信國安集團聯合舉辦。
這次由中國非遺保護協會舉辦的新年非遺大集之前三年都是在線上,這次龍年非遺大集首次與河北省有關方面聯合舉辦,并轉到線下,正月初一在河北省香河縣國安第一城開集,匯集21個省市的200余個優選非遺項目,把許多藏在深閨中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在龍年非遺大集被一一展現,為何選在香河縣國安第一城開集?在這樣一座規模宏大、具有濃郁的中式風格的仿京城建筑園林里,龍年非遺大集與之做了哪些有效的結合與創新?
王曉峰:我們做這個龍年非遺大集的目的就是想讓老百姓過一個紅紅火火的中國年,在非遺里尋找傳統年的記憶,去體驗、參與、感受傳統年的氛圍。實際上國安第一城是仿明清時期北京都城的城垣風貌,按照1:1的比例復原了老北京“內九外七”的城垣格局,這個場景是中國化的,它就是傳統的中國建筑群,國安第一城的領導對中國傳統文化也非常重視,這也是他們非常需要的一項工作。從我們最后的呈現來看,在國安第一城真是找對了地方,所有的文化符號跟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形式都是非常非常契合的,所以可以說今年的春節在一城真正營造了一個富有中國年味的場景,讓老百姓沉浸其中,過了一個歡快的豐富多彩的中國年。
這樣的非遺大集融匯了中國南北非遺,且突出年味兒,你個人印象最深的是哪些項目?您認為這樣的活動對促進中國非遺的保護將起到哪些推動作用?
王曉峰:這次非遺大集我不止走了一趟,從開始策劃到現場的布置過程、建設過程,一直到前面的籌備、演練,大年三十我們就在這里過的年,因為我們這個大集實際上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月8號到1月20號,中間有大概十多天的拍攝,我們先是把非遺大集搭建好,把非遺傳承人都組織過來,由中央電視臺在大集上拍攝了一個晚會,這個晚會叫“新春非遺之夜”,2月4號已經播出了,后面還重播了好多回,這個節目給大家呈現了濃濃的中國年味,很打動人。節目呈現出眾多以非遺為底色的創新融合節目,同時通過創造沉浸式集市氛圍和強互動體驗,為觀眾帶來了別具匠心的節目觀演新可能。據央視介紹,節目播出覆蓋觀眾規模5000多萬人次,掀起了賞非遺、過大年的熱潮。
我覺得這個節目是非常成功的,春節期間大家對文化娛樂活動是非常喜歡的,這種活動怎樣跟非遺更好地結合起來,怎樣把非遺更好呈現出去,并且以一種比較鮮活的形式,后來我們就想到非遺大集上來做。我們這次是在一個大街上、市集上,在老百姓沉浸的空間里,讓傳承人、演員跟老百姓面對面,形成一種互動,大家真是在過年的感覺,這種形式,是我們首創的,也是一種創新。這種創新看來是相得益彰的,一方面把非遺呈現出來了,同時也讓老百姓在其中真正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同時也找到過年的樂趣,而且是傳統過年的樂趣。
這次“新春非遺之夜”里的很多節目都是原創的,舞蹈《一線·一雕·一世界》取材于福建蔡氏漆線雕同名作品,歌曲串燒《我的家鄉很好吃》盤點四川、天津等五地非遺美食,唱出“舌尖上的中國”,里面有二十多首歌曲都是原創的,這樣把非遺的很多內容都容納進去,傳播出來、表現出來,增強大家對非遺的熱愛,對非遺的了解,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認識,我們講增強文化自信,前面也說到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增強文化自信,需要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精神世界的豐富,要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更高度的協調和融合起來,這項工作我覺得確實是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澎湃新聞:這也可以說是一個新的開始,特別是中國非遺呈現的形式創新而言,我們看到,這么多年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在推廣非遺方面注重很多的結合,一個是地域的結合,一個是與傳統節日的結合,還有與旅游的結合,這些都是比較重要的。
王曉峰:對,我們協會現在做的非遺大集成了一個系列的東西,成為一項系列的品牌活動了,我們協會這些年重點做非遺大集,通過各種類型的活動,把非遺大集融入其中。為什么做非遺大集,我們的一個想法是為老百姓打造一個鮮活的,活態的非遺沉浸式空間,老百姓在中間了解我們的文化,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熱愛它,并且大家一起保護和傳承它,這個非常非常重要。老百姓中,特別是年輕一代,如果對我們過去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接觸的話,就很少有深刻的認識,只有沉浸其中,認識它、接觸它,對我們的文化、傳統文化,才會認識到是這么了不起,是這么有魅力,他們就會熱愛,就會參與其中,那么我們的保護工作就好做了,這其實也是一種工作方法。
有句話是“寓教于樂”,這可以說把非遺傳承寓于樂趣中。像今后,除了跟春節結合,比如中秋節、端午節等各種傳統節日也是很重要的,以后在傳統節日結合方面會有更多的想法嗎?
王曉峰:是的,我們之所以選擇像春節這樣的一種節慶活動、節日,我們之所以選擇春節這樣一個重大的節日來做這樣的活動,其實就是因為在這種節慶活動里,這種傳統的民俗,它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你看春節,從吃、穿、玩、樂,都是非遺,這些東西在春節中是高度集合、高度融合的,在這樣的時間搞這種活動的話,可能老百姓就更能夠從中感受到自己的文化、我們的根脈。
在非遺大集看非遺演出,看到滄州落子、河北中幡,我看到有很多小學生、中學生參與表演,我們感覺到很欣慰,而且他們表演得非常好,您之前多次提到非遺的青年傳承人計劃,我覺得可以看到一些成果了,這方面能不能再展望一下?
王曉峰:我們原來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要保護,要傳承,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是在傳承人身上。傳承人里頭,我們覺得最核心的是青年一代和未來一代,所以這些年文化和旅游部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這其中包括比如非遺進校園,從小學到中學,在這里面我們讓很多年輕孩子們從小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去參與、學習、認識、了解它,這項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都展開了,之后我們協會也做了青年傳承人的扶持工作,專門有一個叫“青年非遺傳承人的扶持計劃”,重點是幫助和推動青年傳承人的成長,這些工作實際上就是,根本目的是讓年輕一代能夠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能記住我們的傳統,能夠認識和自覺、主動地保護它、傳承它。我們也希望通過這一計劃來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讓全社會都來關注,來幫助非遺傳承人成長,讓更多的人去關注、熱愛、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夠更好地保護,更持續地傳承下去。
近年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對非遺的傳承、活化與利用等方面都策劃了大量的活動,做了很多的推動工作,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關注,取得了很好的反響,能否請您透露一下,新的一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型策劃與工作計劃?
王曉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策劃的活動是很豐富的,每年都有主題的大型活動,比如每年的非遺年會、新春非遺大集等。新春非遺大集實際上今年已經是第四年了,之前三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是在線上,今年有條件我們放到線下來了,我們會把新春非遺大集作為一個品牌活動持續辦下去的。除此以外,我們還會有很多主題活動和區域性的活動,比方說區域性活動,運河非遺旅游大會,比如在客家族群,江西、福建、廣東、客家生態文化保護區里會有一個客家非遺的晚會,這是區域性的活動。還有一些主題性的,特別是非遺和旅游的融合,非遺進景區,非遺進度假區,我們會持續不斷地做這項工作,因為這項工作我上次也說很有意義,非遺與旅游融合,非遺進入這些旅游空間去,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項工作,一方面豐富旅游業態,參與一些項目,讓游客從中獲得更多真實的樂趣,同時非遺項目也能得到很好的展示,這是一種多贏,所以我們在推這個工作。之前,我們在貴州丹寨、江西仙女湖,好多地方做了類似的項目,這個我們會持續不斷地擴大,讓更多的景區,更多的旅游空間、旅游目的地,通過非遺的融合增強這些景區的魅力,擴大影響力,同時也讓非遺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傳播。
中國的非遺保護在國際上也一直受到關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交流與展示方面有沒有計劃?繼古琴、昆曲、木卡姆、蒙古族長歌民調等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中國非遺保護協會在推動中國新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方面有哪些新的想法與措施?
王曉峰:中國在推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我們是做了巨大貢獻的,我們也是最早參加公約組織的國家,同時到目前為止,我們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里,中國的數量是最多的,有43項,在全球是最多的,其實我們這些年每年都有新的項目加入這個名錄,這個名錄全稱叫“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年爭取申報的項目以未來正式公布的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