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說過:“生活就是建筑,建筑是生活的鏡子?!?/span>
欣賞一座經典的建筑如同閱讀一本美好的書,它收錄了時代的光陰,沉淀了歷史的風華。
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建筑代表,用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我們在感嘆建筑的神奇和瑰麗之時,總想去探尋一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比如人,比如事,比如在浩浩蕩蕩的春秋之中,是誰,用建筑美學讓我們重新定義生命和未來。
“南劉北梁”:劉敦楨的建筑學
劉敦楨是誰?
一位中國建筑學教育的開拓者,一位優秀的建筑設計師,和梁思成齊名,在中國建筑界被稱為“南劉北梁”。
劉敦楨1913年考取官費留學日本,獲得建筑學士學位后回國在上海和朋友開了一家建筑師事務所,因為本人酷愛研究傳統古建筑,逐漸開始收集和整理古建筑的專論述。與此同時也積極的參與了高等建筑教育事業,培養了國內首批建筑專業人才。
建筑學中有句話:“工筆描摹,勾勒多姿彩繪畫?!?/span>
建筑學是一種藝術,和畫接近,但畫是它的靈魂和根基。
劉敦楨把古建筑中的繪畫藝術,淋漓盡致的發揮在了長沙天心閣的重修之上。
《尚書》中說:“咸有一德,克享天心。”
天心閣之名就是出自于此。天心閣處于長沙城南,位置居高臨下,站于閣上,可以眺望整座長沙城,它見證了一座城的百年風雨,有“一座天心閣,半部長沙史”的說法。
1938年天心閣被大火燒毀,后由劉敦楨主持修復,他為了使新的天心閣和旁邊的古城墻融為一體,憑借自己建筑學專業的繪畫功力,毀了多次稿紙之后,終于把一座新的天心閣鑲嵌在了天心公園里,那雕梁畫璧,青瓦飛檐,如同舊閣刷新,依然莊嚴肅穆地俯視著新的長沙城。
有人說:“建筑學的造詣需要時間與耐心,猶如一個寫長篇小說的人。有朝一日,他或許能寫出一首得體的詩?!?/span>
劉敦楨為長沙描摹了一首歷史之詩,也寫出了一首屬于他自己的建筑之詩。
白手起家,成為建筑學的拓荒者
丘吉爾說:“建筑是逝去的光?!?/span>
每一座建筑都沉淀了歷史的光陰,藏著歷史的聲音。
劉敦楨對古建筑的研究,幾乎是從零開始,白手起家。
在他之前,古建筑領域并沒有什么具體的文字記錄該專業的起源和發展。大多建筑的理論都散落在不同領域作者的只言片語當中。
劉敦楨在1933-1937年間曾走遍華北大部分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查,寫下65萬字的筆記和報告,聯合同行學者共同撰寫了30萬字的學術論文。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切實可用的專業數據以及詳盡的文字、圖片信息。
劉敦楨在對古建筑持續的研究中不斷提出新的見解,比如“營造法式”、“工部工程做法”,就是在對古代宮殿、壇廟的研究之上發現和總結的。之外,他對云貴川地區的古建筑調查也填補了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大空白。
他還聯合國內多位建筑業的前輩學者,歷經7年編寫了《中國建筑簡史》和《中國古代建筑史》,成為國內高校建筑專業的指定學習教材。
林語堂說:“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我們居住其中,卻感不到自然在哪里終了,藝術在哪里開始?!?/span>
好的建筑就像春雨潤萬物那樣,對人的影響悄無聲息。我們能感到和諧之美,但卻說不清楚它從何而來,要往何而去。
劉敦楨作為一名建筑學家,既是建筑美學的創造者,又是建筑美學的研究者,挖掘和扶持建筑學的一路成長。
1397年2月,明朝迎來了三年一度的科舉會試,朱元璋任命翰林學士劉三吾為主考官。
有人覺得,完美的建筑作品體現在三個方面,歷史與未來的完美結合,時間與空間的完美結合,建筑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劉敦楨在主持南京瞻園的重建工作時,正是從這三點出發。
瞻園有“金陵第一園”的美稱,在園林眾多的江南,它始于明代,蘊含了太平天國的歷史文化縮影,但是穿過時代的煙火又幾經興廢,到了劉敦楨重修之時,園子近乎荒蕪。
《考工記》里提到建筑要考究地勢與戶型的結合,需在尺度的把握上下足功夫。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span>
一座經典的建筑要對光、氣、材和工都有精煉的考量,才能給人帶來無比美妙的建筑體驗。
每一位建筑者建造的不僅是建筑本身,它們包含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美學、歷史學、人為學和生命學。
劉敦楨憑借著自己對江南園林的深入研究,在時間上追溯回600年前的造園基礎,又在空間上還原了瞻園原有的亭臺軒榭,歷時6年動用了1800噸太湖石,無數工匠巧琢細調,才收住了瞻園之魂。
如今這座傳承了時代命脈的園林,已成為南京的“新金陵四十景”之一。
劉敦楨為了古建筑多年奔波在全國各地,身體早已虛弱不堪,瞻園成為他生前參與修建的最后一座古代園林。
為了紀念他對園林的付出,瞻園特設了劉敦楨文化展廳,一代建筑大師在此凝視著世界建筑瑰寶。
寫在最后
歌德認為,建筑是凝固的音樂。
建筑能表現出來一種非凡的視聽語言,與人和時間對話。
當我們站在一座經典建筑的面前,仿佛能聽見數百年前歷史之聲。
那些優秀的建筑大師,比如劉敦楨,他并未在意自己是否會被記得,他們終其一生力,就是為了讓歷史和文化以建筑的形式永遠矗立在時間的軸線上,告訴人們,我們如何走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