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料、畫線、開槽、拼接……走進位于雁門關下的山西代縣上官鎮蘇村代州古建筑營造技藝基地,該技藝第13代傳承人張澤生正拿著鑿子為木塊鑿卯眼。一榫一卯、一穿一插,一件古宅院屋頂的工藝品就完整呈現。榫卯之間,盡顯傳統手工技藝的獨特魅力。
代州古建筑營造技藝形成于明朝中后期,由明兵部尚書張鳳翼族人創立,負責張氏宅院修建,同時承建本地官方古建筑的修繕和望族宅院的修建。此后,該技藝由十幾代匠人薪火相傳,歷經400余年風雨洗禮,流傳至今,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張澤生介紹,代州古建筑營造技藝廣泛應用于雁門關地區古建筑建造、修繕。主要以榫卯連接的抬梁式木結構建筑為對象,應用木作(包括大木作和小木作)、瓦作、石作、搭材(彩)作、土作、油漆作、彩畫作和裱糊作等傳統技藝,對古建筑進行修繕和重建。
榫卯之間,盡顯傳統手工技藝的獨特魅力。
在父輩耳濡目染下,19歲的張澤生開始跟隨父親從事古建營造實踐,并基本掌握古建筑營造傳統技藝。后來,在參與北京東岳廟修復工程時,他得到著名古建大師孫永林指導,營造技藝有了極大提升。
與木頭結伴30余載,張澤生認為,師傅傳授的只是基本功,技藝大同小異。“古建筑修繕需要用心,親自去現場感悟、上手操作,經過多年積淀與練習,才能形成自己的獨特手藝。”
張澤生介紹,代州古建筑營造技藝核心技術包括掛椽房順望板做法、燕窩板陰契做法、建筑木材防變形技術、土坯墻基礎植入技術、土坯墻修復技術等傳統技藝。多年來,張澤生與團隊先后承擔了大同市華嚴寺、和順縣圣母廟等古建筑的修復工程。
慢工出細活。代州古建筑營造技藝延續幾百年,每一項工序仍為純手工,所使用的工具也幾乎為自己制作。“主要工具包括錛子、錘、鋸、鑿子等木工、泥工、石工多種工具。”張澤生說,步入新時代,在保留傳統工具制作的同時,還使用電力創新了一些工具,改善制作工藝,提高木材利用率。
此外,在技藝方面,近幾年張澤生團隊在還原一些瀕臨失傳的工藝的同時,還進行了創新,“在傳統木作基礎上,融入了石雕、彩繪、磚雕等工藝”。非遺技藝在新的歷史階段煥發出新的生命和力量。
得益于技藝的成熟,張澤生與其團隊接到的修繕任務和實踐活動長年不斷,但他也苦惱于技藝傳承。該項技藝學習費時費力,拜師學藝的人不多,能堅持下來的更少。“斷斷續續有30多個徒弟,幾乎沒有年輕人,最小的也40多歲了,還有很多比我年紀大的徒弟。”
目前,以張澤生為代表的張氏后人仍然是這一項目的實踐主體,全族仍有100多人從事古建筑修建活動。
近年來,為了使這一技藝得到更好保護和傳承,張澤生組建了山西雁門鼎信古建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常年承攬古建筑的修復和重建工程。同時,分別在山西大同、山西代縣、河北唐山建立古建筑營造基地。與原平農校合作,在代縣營造基地建立古建筑修繕與仿制傳習所,傳授該項技藝,參與培訓和實踐的學生有100余人。
此外,張澤生還組織對散落在匠人中的一些技藝進行挖掘、收集和整理,搶救和保護了一批即將失傳的珍貴技藝。
張澤生表示,未來五年,將繼續完善現有技術培訓制度和傳習制度;組織專業人員收集與本項目有關的實物和歷史資料,建立一套完整的檔案資料和一所技藝陳列室;與相關單位合作挖掘收集、整理完成《代州古建筑營造技藝》專著;與更多高職院校合作,完善傳習體系,使所有技藝得到傳承和弘揚。
“我兒子目前在學習古建專業。”張澤生希望這一行業有更多年輕人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