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位于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鳳翔泥塑為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其起源于周秦時期,盛行于唐代,在明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明代以后的流傳過程中,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探索和創新,鳳翔泥塑成為了融周秦文化、漢唐文化、南方文化等諸多文化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形態。2006年,鳳翔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了解,鳳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繡中的紋飾,造型夸張,色彩鮮艷,深受人們喜愛。過去逢年過節或趕廟會,當地人以泥塑為禮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泥塑(鳳翔泥塑)代表性傳承人胡新明介紹,鳳翔彩繪泥塑在造型上既有漢唐的豐滿圓滑與悍猛,又有遠古饕餮紋飾與圖騰文化的神秘和古樸,它是民間藝人采用當地特有的“板板土”,經過千錘百揉制成泥料,再通過創作毛稿、制模、翻坯、黏合成型、陰干精拋、粉底、出線、裝色、上光等十余道嚴密的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胡新民說,“在做好泥塑傳承方面我們盡可能地把每一件泥塑做出可傳承的經典作品,讓好的作品真正能留下來、傳下去。我們制作的泥塑馬、泥塑羊、泥塑豬曾先后入選馬年、羊年、豬年生肖郵票主圖案。”
19歲那年,他代表陜西省民間手藝傳承人出國參加交流活動。外國人看著他神奇地將泥巴捏成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時大為贊賞,這讓胡新明感到十分自豪,決心矢志不移地傳承好泥塑技藝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泥貨沒本,越做越窮”是當時手藝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當“賣泥貨”收入少到甚至無法維持生活時,很多人選擇了放棄。20世紀80年代末,六營村村民紛紛外出打工賺錢,做泥塑的手藝人越來越少,只有胡新明等少數人還在堅持著。
胡新明用打工掙的錢加上貸款蓋起了自己的泥塑作坊。在生活與泥塑不離不棄的依存中,他不斷探尋著泥塑歷史文化的生命密碼,為泥塑藝術的發展注入豐富內涵,使千年泥塑技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胡新明也成為該項目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隨著胡新明聲名鵲起,國內外的訂單也不斷增加,但新的問題隨之產生,為了解決泥塑易碎的難題,胡新明經過數百次的實驗,成功研制出摔不爛制作工藝,同時,用石膏模具代替泥模具,使泥塑生產周期大大縮短,產量大大提高。從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末,胡新明在祖傳泥塑手工藝學習創作和生產實踐中,獨創泥塑畫技藝,成為鳳翔泥塑發展史上的又一獨特創新。
六營村的幸福美好生活,就像那栩栩如生的鳳翔泥塑,是由村里的巧手匠人一點一滴塑造出來的。近年來,六營村培育出了一批杰出的工藝美術大師、傳承人和領軍人物,如胡新明、胡小紅等泥塑傳承人,他們不僅傳承了泥塑的傳統工藝,而且在用料、工藝、造型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并將這些傳授給了村民,泥塑生產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
從難以量產到打造出年產值4200萬元的“中國泥塑第一村”,從村民的“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六營村的泥塑產業早已今非昔比。2023年,六營村已有1400余人從事泥塑產業,每月能產出泥塑超過5萬件,年產值高達5280萬元,不僅為村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機會,還顯著提升了他們的收入水平。
泥塑產業在群眾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逐漸成長為主導產業。目前,六營村泥塑一條街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參觀體驗。該街區融合了青磚大道、仿古照壁、木質牌坊、非遺繪畫以及研學園區等多元文化元素,六營村已成為眾多游客探尋鳳翔泥塑工藝、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首選目的地。
六營村黨支部書記廖衛軍告訴記者,未來六營村將繼續拓展產業鏈,規劃建設鳳翔小吃一條街、非遺文化傳承人之家、非遺文化民宿、文創中心、生態智能停車場以及鄉村振興培訓基地等項目。這些項目的建成預計將創造超過300個就業崗位,每年可接待游客及研學學生達80萬人次。這將進一步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助力當地產業的繁榮與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