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飛檐,雕梁畫棟……位于曲阜明故城墻內的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原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古建隊),一股清新的木香隨即撲鼻而來,過眼處,各式各樣的古建模型有序排列、榫卯穿插出微縮精致的中式建筑景觀。在屋子一側的工作臺前,孔令偉輕輕拿起幾個帶凹槽的組件,小心翼翼地安裝在一個亭子模型上。
“制作古建筑模型,對傳承傳統古建筑營造技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孔令偉介紹道,古建修繕技藝主要由建筑設計、建筑施工兩大部分組成,涉及瓦作、木作、石作、油漆彩繪等工種,工序極其復雜,而他所從事的,主要是木作修復。
今年57歲的孔令偉,21歲時子承父業,進入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當木工學徒,從雕花、鏤刻到朱漆、彩繪,一學就是大幾年……好在他不僅對木作有著天然的興趣,更為這些古建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深深著迷。在老一輩匠人的言傳身教和自身的刻苦努力下,孔令偉熟練掌握和傳承了古建筑大、小木作修繕技藝,特別是在大木作剔補技術和藝術構件雕刻修配和木裝修門板、楹子、轉軸、栓桿,重新組裝邊框等修復技藝方面展現出了獨門絕技,帶著這一身本事,他先后參與了200多個項目的維修,一座座古建在他的巧手下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我們在令偉身上看到了難得的匠人精神,他對待工作總是一絲不茍、孜孜探索,從沒聽過他叫苦喊累,而背包里的卷尺、鉛筆、刀具、排刷等,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同事孔凡東說,只要沒有修繕任務,他們總能在公司的木工操作間看到孔令偉的身影,而他琢磨出的一系列古建修繕經驗,則實打實地保護了曲阜最寶貴的文化遺產。
技有盡,道無涯。2022年,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接到修繕孔廟同文門的任務,孔令偉負責山花板的部分。“因常年經受風吹雨淋,原來的山花板腐蝕嚴重,就連釘子都吃不上了,無法修復,便只能更換了。”在孔令偉的建議下,工程隊決定為同文門更換山花板,可由于板上的圖案面積大、難以用紙張復制,更無法直接在新版上刻畫,修繕進展幾度陷入停滯。后來,善于琢磨新技藝的孔令偉嘗試先將一張透明度較好的塑料布覆在另一側保存較好的山花板上,隔膜臨摹下圖案后再將其拓印至設計好的木料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無差別的一比一還原。可就是這樣看上去簡單的新增程序,把原本兩天就能完成的工作延長到了近10天,而他傾盡心血換來的,是古建專家也無法輕易識別出的“移花接木”。
從修復神龕花板雕刻制作過程中,憑借經驗還原傳統技藝,最終達到“整舊如舊”的效果;到在大木結構上摸索出的“偷梁換柱”與“打牮撥正”等文物修繕保護技術;再到制作糟朽構件時創新采用的鐵箍加固法……憑借著一項項的小技術創新,孔令偉竭盡所能把“三孔”古建修復做到了精益求精,用一身木匠技藝換來了文物的傳續。
古建筑文明是歷史文化的結晶。在孔令偉看來,這些每天和自己打交道的木頭都是有生命的,雖然科技的進步、工具的革新,有效提升了古建修復效率,但絕大多數情況,他依然堅持用原始建造技法進行修復。他說,“木作技藝本身就是古建和文化的重要承載。文物修復能不能原汁原味地傳承文化精神,關鍵看修復師能否與古建筑心意相通,進而轉化為一斧一鑿下的精雕細琢,這種生命力機械是永遠感受不到的。”
“入行第一天起師傅就教育我,做修繕是‘起死回生’,要對傳統文化和老手藝心存敬畏、要有耐心。”剛剛榮獲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孔令偉告訴記者,他對自己的職業有這樣的理解:修復師要全身心投入原作者當時當地的狀態,用心血讓已經黯淡的絕世之作恢復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