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中國最為杰出建筑學家,他的一生都在為古建筑的保護與傳承而奮斗。然而,他卻常因為這兩個人名聲太響,而被人當成“小透明”。
其一便是他的父親——梁啟超,此君17歲中舉,妥妥的天才少年。后又參與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戊戌變法”,帶著救亡圖存的使命流亡日本,后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堅力量。
其二便是他的妻子——林徽因,她出身名門,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老爸林長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叔叔林覺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關鍵是,林徽因自帶耀眼光芒,不僅貌美多才,還溫柔多情,是當時文人圈內最閃亮的星之一。
梁思成并未受外界影響,他埋頭追求自已的理想,終成一代古建宗師。
也正是他身上這種溫柔且堅定的力量吸引著林徽因,林徽因也愛建筑,她與梁思成一同赴美學習建筑,但當時的建筑系不收女學生,林徽因只能旁聽。
那個時候,中國本土還沒有建筑學的概念,傳統匠人的手藝只是上不了臺面的“技術”,這方面留存傳世的古書特別特別少。其中,對梁思成影響最大的,是北宋官員李誡所著的《營造法式》。
1925年,梁啟超給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讀書的梁思成寄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這便是《營造法式》。
拿到書之后的梁思成極為興奮,但隨之便陷入失望之中,因為作為一個建筑系的高材生,他竟然讀不懂這本書?!
這其實真不奇怪,當時整個中國能讀懂這本書的人也并不多,研究學問者,多讀四書五經;談論國家大事者,多讀史書兵書;愛好藝術者,則醉心于琴棋書畫、小說戲曲......
此時的梁思成,忽然明白了自己此生的使命——必須有人站出來,全力去保護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古建筑文化。
許多人將梁思成先生撰寫的這部《清式營造則例》與北宋李誡的《營造法式》做對比,其實兩者并沒有可比性。
因為《營造法式》是一部介紹唐宋時期建筑構件、功用以及施工方法的書籍,而梁思成先生的《清式營造則例》則是他和林徽因一起,深入實地進行考查,走訪了中國200多個縣,調查了2700余處的古建筑之后,圍繞當時可考的清代古建結構,寫成的一部中國古建筑技術類的專業工具書。
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不是內容和形式上的,而在于它的人文價值。
當年,李誡親自主持營建了許多規模巨大的建筑工程,如宮殿、王邸、太廟等等,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代表官方的施工監理。熟悉工程業務的人都知道,大的建筑項目會從民間招標,把項目分包下去,由不同的施工隊伍承接,項目越大,涉及的工種越多,開支也就越大。
懂的都懂,中間會產生多少可撈的油水,在此不談。
李誡著《營造法式》不是因為熱愛中華文化,想要把當時的古建筑技藝傳承下來,而是打個樣,定個標準,大家都這么去做,才能把預算控制住。
而梁思成先生身處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去做這件事情全是自掏腰包,全憑一腔愛國熱情,這一點是李誡無法達到的高度。
所以,當我翻閱《清式營造則例》時,一方面會被中國古建筑復雜精巧的技藝所震撼,另一方面,腦海里也會浮現出梁思成和林徽因跋山涉水的身影,看著書中一張張詳細的手繪圖,內心既感動又心疼。理科畢業的我知道,每張圖都需要極度的耐心和細心才能繪制完成。
其實,對于他們來說,這些身體上的苦真不算什么,內心最痛的,應該是拼盡一切力量,沒能阻止老北京城的古建被拆吧!
1950年,中國進入大改造時期,梁思成與都市計劃委員會的陳占祥都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筑和城墻,重建新城,但此建議并未被采納。面對國家建設的需要,當時的決策者選擇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也是出于對現代化的追求和國家發展的長遠考慮。
1953年,一座座的古建筑轟然倒塌,令梁思成和林徽因痛心不已,他們奔走吶喊卻不濟于事,林徽因不顧淑女形象與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激烈的爭論。
她當時正生著病,卻顧不得自己,她含淚用嘶啞的嗓音喊道:“若拆除古建筑,將來重建的也只是贗品,到時候就后悔莫及了。”
然而,在時代改造的轟鳴聲之中,這聲音顯得極其微弱。幸運的是,這聲音連同《清式營造則例》一起,被記錄在了歷史之中,流傳至今。
特定的歷史時期,有著特定的時代的選擇,今天的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但卻能通過歷史汲取教訓。
我想,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將這本《清式營造則例》放入書架,無論你是否從事古建筑相關行業,都應該記住:這是咱們中國自己的建筑藝術!這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傾注一生的心血,才為我們搶救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